身残志坚的模具“大师”:韦海东

身残志坚的模具“大师”:韦海东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1-05-25 17:4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韦海东,今年59岁,是柳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州机辆公司”)橡电车间的维修钳工,也是电配班的班长。虽然左眼残疾,但他通过努力钻研先后设计制作了数十套模具,带出了25位徒弟,是车间同事口中的“韦大师”。

何海东在工作之余学习模具制作知识(袁艺华摄)

2000年8月31日凌晨2点,原是货车司机的韦海东因车祸不幸导致左眼失明,从此失去了驾驶货车的工作机会。身体的残疾并没有影响他的工作热情。经过半年多的治疗,身体逐渐康复,2001年5月,韦海东进入柳州机辆公司橡电车间工作,一切从零开始,他干过电焊工、车工、钳工,为了跟上工作节奏,他加班加点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技术知识。“打铁先得自身硬”,为了能让工作更上一层楼,韦海东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充电,提高技能,并且灵活运用,达到理论与实际的完美结合。他主动参与车间的设备检修和工装改造工作,经常加班加点查阅大量的资料和图纸,甚至把图纸、工具还有工件带回家挑灯夜战。

韦海东(右)和工人在测量加工的工件(袁艺华摄)

39岁才半路出家开始学习模具知识,韦海东吃了不少苦头。曾经开货车练就一身汽修本领的他,开始钻研怎么把繁重的工作做的更省力。凭着对机械制造的热爱,他克服了自身不便在车间干起了精细活,发明改进了许多工装模具,为车间生产提高了效率,冷压接线端子一次成型模是他发明创造的一个例子。接线端子是一个在火车上连接导线的小零件,但是使用量比较大,之前的生产工艺需要经过压扁、打孔、切边3道工序才能完成,期间还要更换3套模具,费时费力。经过韦海东的改造,将3个工序整合到一套模具中,一次冲压即可成型。

韦海东在测量加工的工件尺寸(袁艺华摄)

“一道工序一分钟,就能省下三分钟,既省时间又省力,而且操作起来也更安全了。”黄彩宁说道。

韦海东在记录钻孔的尺寸(袁艺华摄)

除了接线端子,韦海东发明的弹簧制作模具也备受工友青睐。此前工人只能一圈一圈将铁丝捆绑在铁棒上,比较考验工人熟练度,容易出现弹力不均匀的情况,良品率不高。韦海东经过钻研,发明了制作弹簧的模具,只需将铁丝固定在模具上,再旋转模具即可形成弹力均匀的弹簧 ,大大提升了良品率和效率。

韦海东指导工人测量模具(袁艺华摄)

韦海东通过不断的学习,不仅熟练掌握了电焊工、车工、钳工等专业技能,还利用空余时间不断研究摸索,先后自主设计制作了8套接线端子模具,3套自制软连接线模具等,将配件加工效率提高了整整一倍。

韦海东在测量模具尺寸(袁艺华摄)

韦海东说:“在平时工作中,工人们干活比较累,于是我就想通过设计制作一些工装模具,来帮助他们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点劳动强度。”

他陆续培养出25名徒弟,将手艺和匠心不断传承,面对大家的夸赞,他腼腆一笑,谦虚地说:“在学习的路上,我也是一名‘后浪’。”2017年韦海东被广西壮族自治区残联授予“自强模范”称号。

今年59岁的韦海东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但他希望能继续发挥余热。“这些年做了一些成绩,受到车间领导和同事的表扬,心里很高兴。如果车间还需要我,我就继续干。”韦海东笑着说。

柳州机辆公司里像韦海东一样的残疾人还有不少,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发光发热,用知识改变命运,用勤奋书写传奇,用热爱展现生命的活力,他们用执着的精神追求幸福生活,因为他们想让世界听见:让每一个生命获得尊重,让我们一起逐光前行! (孙赟飞、张凤)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