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卫星,感受总书记考察的这颗“高原蓝宝石”

来源: 新华网
2021-06-10 15:1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6月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青海湖仙女湾,实地察看青海湖环境综合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效。

近年来,一系列生态保护与生态治理措施和项目的实施,让青海湖实现了从生态退化恶化逆转到持续向好的华丽“蝶变”,思客通过卫星视角,带你一览这颗“高原蓝宝石”的生态之变。

卫星视角下的刚察县及青海湖。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卫星视角下的刚察县及青海湖。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大湖“蝶变”

巨大高原蓝宝石

青海湖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青海湖盆地内,从太空遥望,像一颗巨大的蓝宝石镶嵌在青藏高原,与祁连山脉相映成趣,逶迤绵延,颇为壮阔。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它的名字是湖,却更像是海。两亿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后来因地壳变动,海底升起、海水退去,逐渐变成了陆地。时光更替,随着周围山脉继续抬升、湖盆下沉,这里被完全封闭,不断盐化,最终留下了举世闻名的咸水湖。

青海省地形示意图

青海省地形示意图

受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青海湖生态曾出现严重退化,湖水水位持续下降,水体面积持续缩小,外界一度担忧青海湖会成为“中国第二个罗布泊”。

近年来,青海省在青海湖流域实施了草地治理、植树造林、建立湿地保护与恢复试验示范区等一系列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措施,再加上青海湖流域降水量持续增多,青海湖连年扩容。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卫星影像来源:SENTINEL-2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二郎剑景区。卫星影像来源:SENTINEL-2

据卫星遥感监测显示,2021年4月下旬,青海湖水体面积为4572.69平方公里,较2020年同期增大29.44平方公里,较近十年(2011年至2020年)同期平均增加163.94平方公里。

图为2010年至2020年青海湖丰水期和枯水期面积监测对比图。来源: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 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

图为2010年至2020年青海湖丰水期和枯水期面积监测对比图。来源:青海省生态气象中心 青海省卫星遥感中心

青海湖对当地及周边的气候和生态起着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青海湖面积扩大有利于植被改善,对于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丰富动物食物来源、改善当地整体生态环境有积极影响。

盛夏时节,青海湖畔景色宜人,蓝天、白云、湖水与草原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盛夏时节,青海湖畔景色宜人,蓝天、白云、湖水与草原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新华社记者 张宏祥 摄

“鱼鸟共生”

丰富物种基因库

青海湖位于中国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地理区和气候区的交汇处,湖岸线360公里,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也成为青藏高原上宝贵的物种基因库。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仙女湾景区。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这里是中亚-印度、东亚-澳大利亚国际水鸟迁徙的重要节点和青藏高原水鸟重要的越冬地,水鸟种类95种,占青藏高原水鸟种类的70%,约占全国水鸟种类的33%。每年约有6万只水鸟在青海湖鸟岛繁殖,约有10万只水鸟迁徙停留。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鸟岛。卫星影像来源:ESRI

卫星视角下的青海湖鸟岛。卫星影像来源:ESRI

这里还有青海湖中特有的珍贵鱼种——青海湖裸鲤,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20年,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到10.04万吨,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约38倍。水鸟云集、鱼翔浅底的美景随处可见,“鱼鸟共生”画面不断上演。

这片像海一样宽广的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我国西北的“气候调节器”“空气加湿器”,也被誉为青藏高原物种基因库。“高原蓝宝石”青海湖的华丽“蝶变”展现出动人的自然之美,见证了青藏高原生态改善和践行生态文明、实现绿色发展的决心与行动。

《高原蓝宝石》。新华网 潘彬彬 摄

  《高原蓝宝石》。新华网 潘彬彬 摄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