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高速看中国丨传承“两路”精神 守护云端天路

青藏公路穿越几百公里多年冻土地区,冻融交替,就容易使得道路结冰或翻浆,安全隐患很大。扎西次仁女儿 仓决卓玛:我们家都是交通一线的工作者,我会学好父母他们道班工人的精神,优良品格。

沿着高速看中国丨传承“两路”精神 守护云端天路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1-06-20 16: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公路,三分靠修,七分靠养,是交通人的共识。青藏线是进出西藏最繁忙的公路,其最高点在唐古拉山口,海拔5231米,山口下有个道班,被誉为“天下第一道班”。从上世纪50年代青藏公路建成初期,这个道班就坚守在这里,一代代传承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两路”精神,肩负起了保障畅通的重任。

这是今年4月底我们跟随守护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的109道班工人上路巡护的画面。春天的唐古拉,天气依然寒冷,风雪交加,不一会儿就堵了50多辆车。

安多县年平均气温在零下15摄氏度,最低达零下40摄氏度。一年有120天以上刮8级大风。一旦降雪,气温骤降,道路结冰严重。现在,109养护点有28名工人,肩负着青藏公路唐古拉山段39公里路段的养护任务。

安多公路养护段机械股股长 布噶:你早上铲得好好的,下午一刮风,路面又是个大积雪。这个路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不光是我们,整个西藏来说,这个是我们的一个生命通道。再加上西藏的百分之七八十的运输都承担着。

青藏公路穿越几百公里多年冻土地区,冻融交替,就容易使得道路结冰或翻浆,安全隐患很大。

68岁的本琼,是109道班的第一批养护工人。1971年,年仅16岁的她,来到养护点上,养护公路30年,光荣退休。

安多公路养护段109养护点第一批养护工人 本琼:土路上工作20多年,马路上10多年。唐古拉工作了30年,心都在路上。我喜欢看着路上车子,心里非常开心。

现在她的四个孩子都在安多公路养护段上工作,平常也难得聚一次。

安多公路养护段109养护点第一批养护工人 本琼:一走到路上我就会想,我是靠着这条路活着,道班就是我的家。几代人都能到道班上工作多好,我心里面离不开公路。我们以前在山上只能吃糌粑,我们以前都是克服这么多困难工作。现在社会发展这么快,出门都有汽车,想吃什么都有,一定要好好工作。国家恩情重,我们几代人都是在路边长大的,怎么能不好好工作。

1990年,青藏公路安多公路段有了第一辆养路的装载机。现在,青藏公路的养护条件越来越好。布噶是2014年到的109道班,现在主要管理养路机械。

安多公路养护段机械股股长 布噶:我们小的时候就用手扶拖拉机和蹦蹦车那种,那时候是刚开始有机械的时候。轮到我们养这个路的时候已经是机械化了,不像以前那样发动一个机械设备很难很难。

布噶11岁的儿子洛桑次仁,在安多县小学读书,平日里除了喜欢踢球、玩耍,最喜欢的就是给奶奶讲新鲜事儿。

布噶儿子 洛桑次仁:我想用电子产品,让它做出来,用远程操控帮忙清雪,爸爸他们比较辛苦的工作让机器人来代替,让他们休息。

像布噶这样,一家人守护着青藏公路的还有很多。

安多公路养护段机械股股长 布噶:心里没有二话,就每天一样地去做这个工作。“两路”精神来说,我们是传承者、接班人。

安多公路养护段职工 扎西次仁我愿意去109,是我自己选的。我要像父亲一样贡献青藏线。

扎西次仁女儿 仓决卓玛:我们家都是交通一线的工作者,我会学好父母他们道班工人的精神,优良品格。

109养护点工人 小迪这条路是一个生命线,也是一个致富路,也是我奋斗一生的。就说是自己把生命、自己微薄的生命奉献在这条路上。

(总台记者 陈琴 普布次仁 益西边巴)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