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营造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

今年“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收到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包——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当天,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保障孩子们在校园内的平等权、生命健康与自由、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权利,营造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此次发布的《规定》,落细落实中央要求和上位法规定,系统整合现有制度,细化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要求,构建起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制度体系。

时评:营造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21-06-21 08:01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今年“六一”儿童节,孩子们收到一份沉甸甸的大礼包——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开始实施,当天,教育部发布《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保障孩子们在校园内的平等权、生命健康与自由、人格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休息权等权利,营造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近年来,教育部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加强和改进中小学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一些学校未成年人保护中仍存在对保护职责认识不全面、相关制度可操作性不强、保护体制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此次发布的《规定》,落细落实中央要求和上位法规定,系统整合现有制度,细化了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要求,构建起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的制度体系。

这是一部尊重孩子、呵护心灵的《规定》,为孩子们健康成长保驾护航。《规定》禁止学校、教师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和排名,保护学生隐私,减少攀比、避免歧视;要求教职工关注可能处于弱势的学生,发现学生有明显的情绪反常、身体损伤等情形,应当及时沟通了解情况;规定学校不得泄露学生个人及其家庭隐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人格尊严等。

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影响。极个别教职工利用职务便利谋取利益,不仅侵害学生权益,而且严重损害教师形象,甚至构成违法犯罪。怎么把好“入口关”?《规定》要求建立入职查询制度,“因故意犯罪受到相关刑事处罚的”“因虐待学生等被开除或者解聘的”等四类人员不得被学校聘用;怎样划出师德“红线”?《规定》提出六项“禁止性要求”,“以任何形式向学生及其家长索取、收受财物或者接受宴请、其他利益”等行为成为“高压线”。

《规定》直面社会热点问题,就校园欺凌、性侵害等构建了专项保护制度。《规定》明确了学生欺凌的概念,建立起学生欺凌预防机制,规定学生欺凌教育制度和调查评估制度;细化规定了“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预防并制止”的6类行为。

有了《规定》,还需落细落小落实。这要求学校进一步更新治校办学理念,健全管理制度,更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教育部门及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公安、司法、民政、应急管理等部门都要参与其中,建立起协同机制,全面履行未成年人保护职责各项要求,让孩子们实实在在地受益。

《 人民日报 》( 2021年06月21日 17 版)

(张 烁)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