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红色记忆的深山里,有一段感人的军民情谊

(记者 尹赛楠)六月的坂里,阳光明媚,万物欣荣,红色的土地上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6月20日,跟随“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福建站)采访团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位于德化县水口镇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往昔那段峥嵘岁月,在我们眼中徐徐展开……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红色记忆的深山里,有一段感人的军民情谊

来源:中国台湾网 2021-06-21 15:3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台湾网6月21日德化讯 (记者 尹赛楠)六月的坂里,阳光明媚,万物欣荣,红色的土地上孕育着无限生机与希望。6月20日,跟随“网络媒体革命老区行”(福建站)采访团的脚步,记者来到了位于德化县水口镇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往昔那段峥嵘岁月,在我们眼中徐徐展开……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驱车从德化县城出发,采访团沿着203省道一路前行,山路崎岖,沟壑纵横,地势之险要,让采访团中的每位记者都“感触颇深”。也正因如此,才让这里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南方战略支点”的一个中心。

1943年至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从相持阶段进入到反攻阶段。国民党顽固派无视中华民族利益,于1943年秋天对闽北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当时,身在闽北的中共福建省委为摆脱困境,遵照党中央关于“隐蔽精干”的重要指示,决定南迁至德化坂里。1944年春天,在打通了地下交通线的基础上,中共福建省委机关和闽中特委机关陆续从永泰转移到德化坂里的牛寮沟,并建立起以坂里为中心的全省抗日反顽指挥中心。

老游击队队员陈存聪向记者讲述革命故事。

“那时候的坂里,除了隐蔽深林、地处闽中要塞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外,全村只有22户、90多人。”今年87岁的老游击队队员陈存聪告诉记者,作为开展隐蔽斗争之处,坂里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坂里期间,福建省委机关继续整风学习,开展革命气节教育,先后在牛寮沟搭盖起了18座竹棚,开设了2个练兵场,架起了无线电通讯等,人数最多时,曾达到100多人,比村民人数还多。随着活动的公开化,为省委机关安全计,坂里群众也愈加提高了革命警惕性。

“当时村里为了保守秘密,掩护省委机关同志的安全,全村22户,一户出一个人聚在一起,歃血为盟。”说到这里,记者注意到,陈存聪黝黑的面容里满是自豪。这看似“江湖气”的做法,却将党和人民骨肉相连、鱼水情深的浓情厚意体现的淋漓尽致。也正是基于此,福建省委机关在坂里驻扎期间,从未损失一兵一弹。

采访团在中共福建省委旧址陈列馆内聆听讲解。

走进陈列馆的陈列大厅,里面摆放的每一张照片,每一件革命遗物,都清晰记录着当年革命先辈们出生入死、英勇奋斗的峥嵘岁月,再现了当年福建省委机关在德化坂里的斗争历史和德化革命的烽火征程,缅怀先烈,教育后人。

“这里是泉州唯一一处省委旧址,福建省著名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是泉州市第三批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福建省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基地、福建省党史教育基地。”水口镇政府讲解员赵可心告诉记者,陈列馆自开馆以来,每年都会吸引大批党员、群众以及中小学生来此瞻仰,追慕先烈英风,接受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

吃水不忘挖井人。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赢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党就能够克服任何困难,把14亿中国人民凝聚成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青山环绕下的中共福建省委旧址。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为你负重前行。”70多年过去了,如今的坂里,山清水秀,一派祥和……(完)

(尹赛楠)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