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过500公里 我国科学家创造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证了量子密钥分发的无条件安全性,但量子密钥分发不能像经典光通信那样通过光放大对传输进行中继,因此分发距离受到光纤损耗的限制。最后结合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在现场将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成码距离推至500公里以上。

超过500公里 我国科学家创造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1-06-26 10:5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尤立星小组研制的超导探测器,基于“济青干线”现场光缆,突破现场远距离高性能单光子干涉技术,采用两种技术方案分别实现428公里和511公里的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创造世界现场光纤量子保密通信新纪录。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分别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和《自然·光子学》。

量子不可克隆原理保证了量子密钥分发的无条件安全性,但量子密钥分发不能像经典光通信那样通过光放大对传输进行中继,因此分发距离受到光纤损耗的限制。

相比传统协议,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特别适合远距离量子密钥分发。此前,潘建伟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内实现超过500公里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验证。然而,在实际场景的苛刻环境下实现双场量子密钥分发极其困难。实验室内,温度、振动以及人活动引起的声音等噪声都可以被有效隔离,但这些在现场环境中不可避免。

基于“发送-不发送”双场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潘建伟团队发展了时频传输技术和激光注入锁定技术,将现场相隔几百公里的两个独立激光器的波长锁定为相同。再针对现场复杂的链路环境,开发了光纤长度及偏振变化实时补偿系统。对于现场光缆中其他业务的串扰,精心设计了量子密钥分发光源的波长,并通过窄带滤波将串扰噪声滤除。最后结合高计数率低噪声单光子探测器,在现场将无中继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成码距离推至500公里以上。

这项研究成果成功创造了现场光纤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最远距离新的世界纪录,在超过500公里的光纤成码率打破了传统无中继量子密钥分发所限定的成码率极限,在实际环境中证明了双场量子密钥分发的可行性,并为实现长距离光纤量子网络铺平了道路。

《光明日报》( 2021年06月26日 01版)

(常河)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