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主创团队重走红色地标:奋进新时代 不忘来时路

《1921》主创团队重走红色地标:奋进新时代 不忘来时路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 2021-07-09 16:4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上海、延安、西柏坡、长沙、武汉、重庆、北京,这些是闪耀炫目光芒的红色地标。一个多月来,《1921》主创团队努力追随革命先辈走过的光辉足迹,用脚步丈量这些红色热土。

信仰净化之旅:看星火燎原

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一个多月来,在上海,在延安,在西柏坡,在长沙,在武汉,在重庆,在北京,《1921》主创团队也被革命先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深深感染,感受到信仰 “千磨万击还坚劲”的力量。

从城市到乡村,从东南到西北,《1921》主创因而得以跟随党的足迹,跨越大半个中国:

上海,作为党的初心始发地,见证了党诞生初期的蓬勃发展。这里也是《1921》启程和正式启航的地方,影片得到了上海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去年七一在“一大”会址开机,大部分镜头画面也都是取自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也正是缘于此,在7月1日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电影《1921》主创重回上海“一大”会址举办首映仪式。

在三湘大地的长沙,《1921》主创们也来到橘子洲头,深情缅怀革命先辈。

抗战时期的延安,更是当时全国青年翘首以盼的“红色圣地”。《1921》主创们来到这片热土后,感受这种红色气质,还参观了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学习了鲁艺旧址乃至延安的相关革命历史。

文化寻根之旅:不忘来时路

对红色史实娓娓道来的主旋律影视剧,对于观众来说不啻为一次文化寻根之旅,不仅有助于把红色文化资源 “立起来”,更在于让它“活起来”。在电影《1921》里,人们记住了老渔阳里2号《新青年》编辑部、树德里望志路106号这些上海知名街巷里弄,它们与北大红楼、合肥延乔路这些红色地标一起,在建党百年期间迎来了络绎不绝的慕名而来者。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秘书长王洋这样称赞电影《1921》:“做到了将严肃的党史用艺术的方式呈现出来,并让观众产生共情。”

“历史,不仅写在历史书上,也镌刻在像‘一大’会址这样的历史遗址中,闪动在像《1921》这种现实题材影片的光影里,最终凝聚在所有人的心中”,《1921》出品人,腾讯集团副总裁、阅文集团首席执行官、腾讯影业首席执行官程武在上海首映仪式现场表示。

诞生于重庆的“红岩精神”,也正是在《在烈火中永生》等影视剧的弘扬下,与“红船精神”、 “延安精神”一道,成为中国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1921》主创团队在炎夏抵达,也是一场红色文化探寻之旅,与这里的红色气质相得益彰,得到了山城人民的热烈反响。

《1921》主创团队,带着对历史周期律的思考,来到西柏坡致敬先贤。制片人任宁在西柏坡之行中表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921》努力用可视化的方式来讲述党史,就是为了让当下的人们深度触摸那段百年前的激情岁月。

西柏坡纪念馆研究部副主任史进平也向观众介绍说,电影里毛泽东和李达将党比作即将开张的新公司加以祝福,而1948年11月,毛泽东也正是在西柏坡写给李达的信中说,“吾兄系本公司发起人之一,现公司生意兴隆,望速前来参与经营”,这与电影片段无疑形成了一种巧妙的时空呼应。同场的《1921》联合导演郑大圣表示,为了引用这个红色典故,剧组提前做了一些功课,而与红色圣地西柏坡产生巧妙关联,剧组也感到与有荣焉。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1921》主创团队“寻根”北大,也深深感受到北大师生家国天下的情怀。对于电影聚焦1921年的历史含义,北京大学中共党史研究中心主任陈晋认为,“1921”前80年历史演变的“果”,是100年后今天一切中国社会发生巨变的“因”,1921年的建党是先进知识分子把握大势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真理的历史进程。

信心凝聚之旅:精神的宝库

从上海,到延安,到西柏坡,再到北京,这些红色地标的接续与传承,不仅道出了中国革命胜利的时间线索,更呈递出了一把解码中国的钥匙,那就是在纷繁复杂的近现代时局中,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说,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是苦难中铸就辉煌、挫折后毅然奋起、探索中收获成功、失误后拨乱反正、转折中开创新局、奋斗后赢得未来的百年。如果说苦难是党诞生和发展的起点,那么探索与奋斗就是它代表时代发出的最强音。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抚今追昔,在一堂堂生动的党史教育课下,《1921》主创团队对党的自我革命、奋斗不息的精神有了更深认识。从井冈山初期只有千余人的革命火种,到后来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从解放战争初期的“小米加步枪”,到完胜美械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反动派,试问又有什么艰难困苦,能够难得倒中国共产党?

这也是《1921》想着重突出的精神特质。也正像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潘悦所言,历史是一艘装载着现代人的记忆驶向未来的航船,电影《1921》通过高质量的叙事,为人们撑起了向前的桅杆。

《1921》监制兼导演黄建新表示,“拍这部电影对我们而言也是‘赶考’,前后总共花了五年时间,就是想更好地向党的一百年致敬”。如今“新的一百年又开始了,我们满怀信心”。“不管走多远,这些地标永远是我们最初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了我们未来的方向,是我们精神的宝库”。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