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印记丨一棵泡桐树

来源:央视网    2021-07-12 08:54
来源: 央视网
2021-07-12 08:5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天天学习河南兰考,焦裕禄干部学院门口,一棵泡桐树粗壮挺拔,枝繁叶茂。那是1963年春天焦裕禄亲手种下的,兰考人都叫它“焦桐”。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1990年7月15日,时任福州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夜读《人民呼唤焦裕禄》一文有感,写下了这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

习近平曾五年三赴兰考。2009年4月1日,在“焦桐”附近一片绿油油的麦田中,他亲自植苗、培土、浇水,栽下一棵泡桐树。

有人说,看到泡桐树,想起焦裕禄。

早在上初中一年级时,年少的习近平就已被焦裕禄精神深深打动。他不止一次提起这一往事:“我的政治课老师在讲述焦裕禄的事迹时数度哽咽,一度讲不下去了,捂着眼睛抽泣,特别是讲到焦裕禄肝癌最严重时把藤椅给顶破了,我听了很受震撼。”

焦裕禄生前的办公环境,后来被复原在焦裕禄同志纪念馆里,那把已成为国家二级文物的著名的藤椅也在馆内。

“当总书记看到焦裕禄曾用过的藤椅时,他眼含热泪……”曾在2014年为习近平总书记作讲解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回忆。

几十年来,无论是上山下乡、上大学、参军入伍,还是做领导工作,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习近平心中。

2009年,在兰考县干部群众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

5年后,第二次踏上兰考土地,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作了新的论述——要特别学习弘扬焦裕禄同志“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

“焦裕禄在兰考工作时间并不长,但给我们留下这么多精神财富,我们应该给后人留下什么样的精神财富?”发人深省的“兰考之问”背后,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精神发自内心的呼唤。

2021年2月25日,万众瞩目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中共兰考县委员会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焦桐”见证,焦裕禄精神让兰考换了新天,并影响、激励、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云南保山,杨善洲践行“只要生命不结束,服务人民不停止”的诺言,退休后主动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2年间把一片不毛之地变成了价值数亿元的“绿色银行”,并无偿交给国家。

在福建南平,为了让老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廖俊波把绝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日程从早安排到晚。因公殉职后,人们怀念他:“都说焦裕禄是好干部,我觉得他就是当代的焦裕禄。”

…………

“焦裕禄精神跨越时空,永远不会过时,我们要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发扬光大。”这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人对全党的嘱托,也是世界最大的执政党对全体人民的承诺。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