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插上科技翅膀 深圳文博会“潮”味足

广东阳江风筝“非遗”传承人梁治昂向记者展示一箭穿心造型的风筝。在四川绵竹年画展区内,《三星高照》《寿星图》《赵公镇宅》《聚宝藏珠》……一幅幅极具特色的绵竹年画跃然纸上,色彩鲜艳,变化多样。

“非遗”插上科技翅膀 深圳文博会“潮”味足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21-09-25 14:3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非遗”插上科技翅膀深圳文博会“潮”味足

广东阳江风筝“非遗”传承人梁治昂向记者展示一箭穿心造型的风筝。 方伟彬 摄

中新网深圳9月25日电(记者 方伟彬)在被誉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的深圳文博会(下称“文博会”)上,不少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插上科技的翅膀,通过跨界合作、新颖的表现形式展现给观众。

中新网记者采访多家“非遗”项目参展商后发现,一些古老的“非遗”项目越来越“潮”。

深圳文博会举办期间,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陆续上演。方伟彬 摄

“四川泸州油纸伞保留传统石印、老式桐油这些制作工艺的同时,创新扎染、无味、加香、能防紫外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油纸伞制作技艺国家级法定传承人毕六福在文博会上告诉记者。

油纸伞是中国古老而传统的日用雨伞,随着时代的发展一度没落。近年来,随着国潮之风盛行,每逢传统佳节,身着汉服撑着油纸伞的年轻群体越来越多,古老的油纸伞成为年轻人手中的“潮”物。

毕六福告诉记者,泸州油纸伞还进入网络游戏,与《梦幻西游》《梦幻新诛仙》网游结合,成为游戏画面里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他亲自为游戏中的主角绘制专属油纸伞。一直坚持古法制伞的毕六福强调:“‘非遗’要以年轻人更容易接受的形式进入他们的视野”。

  一幅幅极具特色的四川绵竹年画跃然纸上,色彩鲜艳,变化多样。 方伟彬 摄

一箭穿心造型、夜晚会发光、远程遥控喷烟火……广东“非遗”项目阳江风筝正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进入视野。记者在文博会广东阳江展区内看到,灵芝风筝、龙头蜈蚣风筝、金鱼串风筝、双桃风筝等千姿百态,妙趣横生。

阳江风筝“非遗”传承人梁治昂认为,“非遗”要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以他们的龙头蜈蚣风筝为例,他不断改进制作工艺,给风筝配备LED发光模组,龙头还内置可遥控喷烟火的装置,在夜晚放飞时,风筝像星星一样点亮夜空,龙头还可以遥控喷射烟火,成为年轻人夜游的热门娱乐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数字技术赋能是“非遗”传承的一大亮点。不少参展商的“非遗”项目“潮”味十足“圈粉”无数。文博会期间,四川绵竹木版年画传承人李德敬马不停蹄地与科技文创企业沟通洽谈,要给绵竹年画插上科技翅膀,吸引更多年轻人。他举例说,通过AR技术,让年画“动”起来讲故事,让小朋友从小就能接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在四川绵竹年画展区内,《三星高照》《寿星图》《赵公镇宅》《聚宝藏珠》……一幅幅极具特色的绵竹年画跃然纸上,色彩鲜艳,变化多样。李德敬坦言,绵竹年画的色彩颜料都是手工调制,还要经过绘画、雕刻木板、上色、勾线等十多道工序,繁琐的步骤让不少想学习的年轻人望而却步。

为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年画、传承年画,李德敬全家人每年暑假免费举办年画技艺传承班,培养一批批热爱年画的年轻学徒。展会期间,李德敬还制作一些图样模板,可以快速上手印制年画再填色,以期吸引更多人接触“非遗”项目。

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的不少“非遗”传人们表示,科技赋能助力“非遗”传承,但踏踏实实做人做事的精神不能变,这是中国“非遗”不断传承下去的核心动力。(完)

(方伟彬)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