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评论:汲取长征精神养分 续写恢弘时代新篇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我们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宝贵精神养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恢弘新篇。在翻越雪山时,为跟上行军队伍,红四方面军藏族女战士姜秀英借来老乡的斧头毅然砍掉溃烂的脚趾。

东湖评论:汲取长征精神养分 续写恢弘时代新篇

来源:荆楚网 2021-10-25 17:27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0月22日,是长征胜利85周年纪念日。85年前,中国工农红军纵横十余省,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完成了三大主力胜利会师,在中华大地铸就起一座辉耀千秋的精神丰碑。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干部,我们要从长征精神中汲取宝贵精神养分,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续写恢弘新篇。

从“艰辛足迹”中汲取信念之坚。在翻越雪山时,为跟上行军队伍,红四方面军藏族女战士姜秀英借来老乡的斧头毅然砍掉溃烂的脚趾。为交纳最后一次党费,红军战士刘志海在牺牲前紧紧攥着自己的党证和一块银元。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2岁的红军队伍,凝聚在信仰的旗帜下,翻越40余座雪山,渡过近百条江河,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用脚步丈量出胜利的征程。他们坚信,革命理想高于天,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信”方能“守”,“守”源自“信”,坚定理想信念,不是喊喊口号,做做表面文章,而是要常修常炼,信一辈子、守一辈子。党员干部要在胜利和顺境时不骄傲不急躁,在困难和逆境时不消沉不动摇,经常自省、自警、自励,始终保持对事业的认真和执着,在拼搏进取中书写人生价值。

从“为民印记”中汲取初心之纯。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在贵州剑河县,毛泽东同志看到路边饥寒交迫的老妇和儿童时忧心如焚,立即从身上脱下毛线衣,并从行李中拿出一条被单,送给老妇,他还命人送给老妇白米一斗。在四川川南,红军战士在行军途中饥饿难忍,看到了百姓的橘子林后,始终严守纪律坚持不摘。“红军是穷人的军队,是打富济贫的”,红军的为民初心体现在标语里、行动中,流传在老百姓交口称赞的佳话里。初心就是力量,使命就是方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不务虚功、不图虚名,踏踏实实静下心来,围绕老百姓的实际困难、真实期盼出实招办实事,把智慧奉献于人民、情感融汇于人民,在新的赶考路上与人民肩并肩共担风雨,臂挽臂同步向前,不断续写“鱼水情深”的动人诗篇。

从“求索身影”中汲取真理之贵。栉风沐雨经磨砺,筚路蓝缕多坎坷。面对严峻考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真理,在最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在漫漫征途中探索出“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宝贵经验。真理之光通古照今,作为新时代的年轻党员,要永葆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发扬“挤”和“钻”的精神,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避免陷入“少知而迷、不知而盲、无知而乱”的困境。同时还要在实事求是中不断检验真理,身入基层的同时也心入基层,扎实做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大文章,推动党的各项事业不断进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新的征程路上,少了围追堵截、战火烽烟,但同样布满暗礁荆棘、惊涛骇浪。让我们把长征精神镌刻于奋斗的征途,以“闯”的姿态和“干”的决心,不断跨越新的“雪山”“草地”,征服新的“娄山关”“腊子口”,在时代洪流中乘风破浪,书写新的壮美诗篇!

稿源:荆楚网

作者:要牛壮(宜昌远安)

(要牛壮)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