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好山好水释放综合效益(现场评论)

应该说,持续做好生态涵养必定会有“生态回报”,不遗余力实现绿色发展必定会有“绿色馈赠”。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但好生态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优势。

让好山好水释放综合效益(现场评论)

来源:人民日报 2021-11-02 15: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持续做好生态涵养必定会有“生态回报”,不遗余力实现绿色发展必定会有“绿色馈赠”

昆明宜良通过规模化养殖高经济价值土著鱼,保护了土著鱼种质资源;洱海流域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创造了可观的生态财富;西双版纳精心保护野生亚洲象,带动了当地生态观光旅游……在不久前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上,云南各地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双赢的生动实践,得到了海内外不少媒体的关注。

人与自然应和谐共生。当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是慷慨的。联合国相关研究表明,如果每年向自然保护区投入450亿美元用于改善生态系统,由此带来的综合收益将达5万亿美元。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是有效增强生态系统韧性、更好应对环境风险挑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最近,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员杨祝良颇为欣喜:一是过了7、8月份盛产期,山里野生菌物种数量依然可观;二是消失了36年的竹荪类物种“香鬼笔”,在云南的哀牢山上被重新发现。这意味着,云南当地生态环境质量在不断提高,大自然的馈赠也毫不吝啬。应该说,持续做好生态涵养必定会有“生态回报”,不遗余力实现绿色发展必定会有“绿色馈赠”。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但好生态不会自动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广大农村地区,关键在于因地制宜,做好生态产品的开发利用。“农民院士”朱有勇带领团队,利用云南热区冬季少雨无霜、光照强、昼夜温差大等特点,错季发展马铃薯产业,既能满足市场上2—5月份的鲜薯供给,又帮助农民每亩地增收上千元。朱有勇认为,云南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适合农村发展契合实际的农业产业,营造各具特色的人居环境。实践证明,因地制宜选择好产业,绿水青山能够发挥出经济社会效益,助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同步提升;也只有善于从保护自然中寻找机遇,合理利用资源禀赋,推动生态资源高质高效转化,才能打开好山好水的价值实现途径。

亚马孙地区代表讲述当地可持续森林管理方案,分享控制非法砍伐等做法;非洲代表担忧土壤退化和生境损失的严重后果,呼吁要有可预见、可操作的实施方案;欧盟代表提议,所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必须在全球、区域和地方等层面同时进行……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都在强调一个观点: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我们是受益者,也应成为行动者。无论是国家层面加强合作、谋划经济社会发展,还是个人层面身体力行、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人人用心、人人有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就一定能守护好地球家园,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为本报评论部编辑)

吕晓勋

(吕晓勋)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