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彩云网评:中老铁路跨越山河见证友谊

11月1日,中老铁路橄榄坝至磨憨区段3个牵引变电所对接触网实现一次送电成功,标志着中老铁路全线送电成功。中老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中老铁路建设有序推进,这条承载老挝人民走出来梦想通道的建成日期日趋临近,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地评线】彩云网评:中老铁路跨越山河见证友谊

来源:云南网 2021-11-03 21:1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11月1日,中老铁路橄榄坝至磨憨区段3个牵引变电所对接触网实现一次送电成功,标志着中老铁路全线送电成功。中老两国建交60周年之际,中老铁路建设有序推进,这条承载老挝人民走出来梦想通道的建成日期日趋临近,将给两国人民带来更多的福祉。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2019年习近平主席在给老挝中老友好农冰村小学全体师生回信时写道:“欢迎你们早日乘上中老铁路列车来到北京。”两年多的期盼,乘上铁路来北京的愿望又近了一步。一条铁路连接两国多地,无论是参与建设运营的人们,还是在沿线生活的群众,都从中感受到了变化与机遇。

中老铁路不仅体现了中国标准,更饱含了中国建设者的青春无悔。中老铁路项目高效高质推进,源自于铁路建设者苦干实干的信念和攻坚克难的勇气,他们用世界前列的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保障。以接触网专业为例,中老铁路专业施工技术团队相继完成热带雨林地区接触网基础结构一体化、深切峡谷地带无人机应用等15项科研成果,优化设计和工艺65项,研发和应用27项智能工具、11项智能工装,中老铁路电气化建设过程中研发的隧道综合智能作业平台、接触网施工参数一体化测量装置等智能装备填补了国内空白。这些工程建设者在沿线的深山密林中践行着自己的使命,续写着中老友谊。

中老铁路不仅体现了中国诚意,更成为了区域互联互通的典范。作为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中老两国已经风雨兼程、相伴同行地走过了60个年头,从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诸多领域填补产业空白,到加强发展战略对接、携手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已成为老挝第二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在铁路建设带动下,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政策规则“软联通”互促互进,一大批互利共赢项目成功落地。为保障铁路建设顺利进行,昆明海关设置了中老铁路项目绿色通关通道,实施全年365天通关制度;双方建立“一带一路”海关联络机制,加强与移民、交通等部门的沟通协作,为中老铁路建设物资运输营造便利的“大通关”环境。老挝在与中国深化合作过程中,经济发展不断获得蓬勃动力,有力促进了从“陆锁国”向“陆联国”方向转变,进一步加强老挝与次区域及区域内其他国家的互联互通。

中老铁路不仅体现了中国温度,更蕴含了“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从铁路建设过程中聘用老挝当地工人到培养老挝籍管理人才和技术工人,从中老铁路参建单位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到老挝百姓希望乘坐中老铁路的动车来中国,铁路建设现场频频传来的感人故事,让两国人民感受到阵阵暖意的同时,也切实印证了“走出去”的中国铁路正构建中国形象,传递中国人民的友爱和诚意。这条铁路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首条以中方为主投资建设运营并与中国铁路网直接连通的国际铁路,是对铁路部门近年来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成果展示。中国铁路从追赶到领跑,再到跨越,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是在着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先机。

老挝人常说“一根柴棍烧不成旺火,一根木棍围不成篱笆”,中国人讲“众志成城”“众人拾柴火焰高”。中老铁路不仅仅是两个国家间的交通设施,更会给双方老百姓带来切实的利益。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合作下,中老友好必将历久弥坚,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李亚喜)

(李亚喜)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