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时期以来,国际上“外资加速撤离中国”的论调甚嚣尘上,甚至有断言,中国熬过了2008年,却熬不过2022年,事实真相果真如此吗?
根据中国美国商会3月8日发布的2022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58%的美在华企业2021年营收实现增长;中国仍然是60%的企业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66%的企业计划今年增加在华投资;83%的企业没有将制造或采购转移出中国的打算。以半导体产业为例,美国16家芯片公司在中国历年收入(单位:百万美元):2021年的年收入与2019年相比猛增了320亿美元,增幅达到惊人的46%,其面向中国的产品销量超过其面向美国的产品销量。
本质而言,决定外资流向的根本因素是所在国的盈利能力,亦或是经济增长的韧性。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培育和激发国内市场潜力、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努力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市场,已成为构筑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的重要基石。从经济规模看,中国已发展成为经济总量超过100万亿元,2021年达到114.4万亿元(约合17.7万亿美元)。人均GDP为1.25万美元,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1.21万美元,也已由低收入国家行列迈向中等偏上收入国家行列,正在接近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并形成形成拥有14亿人口、4亿多中等收入群体的最有潜力超大市场。
2021年中国吸引外资历史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到1.15万亿元,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以人民币计增长14.9%,以美元计达到了1734.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20.2%,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今年以来中国吸引外资继续保持稳健增长,一季度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同比增长25.6%,其中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3.4%、60.7%和21.9%。全国21个省(区、市)实际使用外资实现了两位数以上增长,显示出外资对中国市场稳定增长前景的信心,外资结构不断优化。
分领域看,现代服务业、高附加值制造业,尤其是高技术业仍是吸收利用外资的主力部门。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增长57.8%,高技术制造业增长35.7%,这与近年来我国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产业链价值链不断升级有着密切关系。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消费潜力、发达的基础设施和物流网络、门类齐全的产业分工体系,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形成了不可替代的综合竞争优势。
当然,短期而言,中国吸引外资的确存在下行压力。由于当下全球疫情持续蔓延,抗疫形势依旧严峻,俄乌冲突加剧全球地缘政治冲突、经贸保护主义盛行,以及美联储进入缩表加息周期,全球资本跨境流动面临巨大的阻力。联合国贸发会议预计,2022年全球跨国投资难以再实现快速增长;国际产业链重构呈现近岸化、本土化、区域化特点,各国引资竞争愈演愈烈,中国吸引外资的国际环境更为复杂严峻。同时,也须高度关注美国等国的政策新动向,对中国吸收利用外资格局带来诸多新变数。例如,近期美国议员就提出了所谓《国家关键能力防御法案》(NCCDA),这项针对美国境外投资的新审查制度旨在限制美国高技术等领域对华投资,保护美国所谓关键制造能力输出,该法案一旦成形可能对美对华投资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短期压力并不会改变中国吸引外资稳健增长的长期趋势。开放依旧是中国最大的改革。当前,中国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19个自贸协定,并积极申请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与《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RCEP将大大推动区域内引资力度增长。与此同时,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进程也在提速。全面激发超大规模统一市场潜力不仅要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通过制度型开放增强主动配置国内外要素资源的核心能力,也要借助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与双向开放集聚全球资源培育新的竞争优势,从利用自身要素成本竞争优势转向利用全球高端要素融合的综合集成优势,从“客场全球化”转向“主场全球化”,从被动全球化转向“主动全球化”的发展战略,推动全球化的重心、中心向中国持续转移。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所首席研究员 张茉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