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葛桂录: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出海”是我心中的“国之大者”(深一度①)

《甄嬛传》《狂飙》、“李子柒”个人IP等中华文化的成功“出海”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如何帮助海外人士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如何帮助中国文化不仅能“走出去”还能“走进”海外寻常百姓家?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日报网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葛桂录。

全国政协委员葛桂录: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出海”是我心中的“国之大者”(深一度①)

来源: 中国日报网
2023-03-08 10: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葛桂录正在接受采访。中国日报网记者 徐锟 摄

中国日报网 3月8日电(记者 吕佳珊 潘一侨)《甄嬛传》《狂飙》、“李子柒”个人IP等中华文化的成功“出海”让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关注到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如何帮助海外人士更好地理解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如何帮助中国文化不仅能“走出去”还能“走进”海外寻常百姓家?带着这些问题,中国日报网近日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博导葛桂录。

葛桂录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为重大国家战略目标,新时代必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我这次带来的提案是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也是我心中的‘国之大者’。”

葛桂录介绍道,汉学家是西方世界了解中国与中国文学、文化的主要媒介,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的顺利开展无法绕过这一特殊的群体。海外汉学的成果,大多出于海外汉学家的文化需求甚至政治需要,展示的是他者的眼光与思路。

如何帮助海外汉学家更好理解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化,“如何实现中华文化‘走进去’,解决‘落地难’的问题,是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的。”比如十八世纪的欧洲,法国兴起的中国热就是很好的中华文化“走进去”的例子。“那个时候,中国生产的瓷器、中国人坐的轿子、中国的国画等等都让法国人神往。” 葛桂录动情地说道。

葛桂录认为,海外汉学研究不仅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传统文化的根基,也能为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供路径策略,还能为国家文化安全提供历史经验与警示教训,不断拓展中华文化的适应性与繁殖力,提升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

(编辑:周凤梅 王辉)

【责任编辑:吕佳珊】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