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频道 > 要闻

特写: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记中企承建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建设者

来源: 新华网
2023-05-01 21:1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开罗4月30日电 特写:为“一带一路”建设贡献力量——记中企承建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建设者

新华社记者姚兵 刘月

4月末的一天,在中企承建的埃及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工地上,35岁的钢筋工马哈茂德·伊扎特和他的中国师傅宋国帅穿过“钢筋丛林”,一大早就来到已修建到地上第四层的项目标志塔顶部,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工作。

宋国帅在钢筋图纸上写写画画,计算好每根结构柱的钢筋间距和箍筋数量。伊扎特按照师傅提示,娴熟地用钢丝挽出一个个缠扣。宋国帅露出满意的笑容,随后也加入钢筋绑扎工作。

“我之前在多个项目做过钢筋工,但像标志塔这样高难度、大体量的工程,还是第一次接触。”伊扎特说,自己刚开始连现场的钢筋图都看不明白。

为了提高施工效率,项目部为每个埃及工人指派一名中国师傅,伊扎特和宋国帅因此结下师徒缘分。

宋国帅是位拥有20年施工经验的老技术工人,第一次来到海外建设项目。刚带徒弟时,他非常头疼,因为语言不通,沟通困难。

“后来我想,嘴巴不能交流,那就用手交流。”宋国帅亲自演示钢筋绑扎的过程,伊扎特在一旁边看边学。

宋国帅不厌其烦地教了一遍又一遍,把自己的超高层建筑钢筋绑扎工艺倾囊相授,经过一年的指导,伊扎特掌握了墙、柱、梁、板等结构的钢筋绑扎工艺,可以独自熟练按照图纸完成工作。

伊扎特很尊敬这个只比他大3岁的师傅,还学会了用汉语称呼“师傅”,宋国帅也会用简单的阿拉伯语跟他打招呼。现在,师徒两人借助翻译软件进行沟通,从谈工作到聊生活,两人发现彼此有着相似的生活轨迹和对美好未来的追求。

伊扎特来自埃及南部的基纳省,宋国帅来自中国中部的河南省。“我们分别饮着尼罗河水、黄河水长大,又都像候鸟一样迁徙在各个项目,靠着施工技能立足。”宋国帅说。

“标志塔的设计灵感来自埃及的方尖碑,优雅又充满力量,建成后将成为俯瞰阿拉曼新城的最高点。”伊扎特说,“未来,它的光芒会点亮地中海。这样的成就,有包括我和师傅在内的许多中埃两国工人的功劳。”

阿拉曼新城超高综合体项目地处地中海南岸的埃及滨海城市阿拉曼,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埃及分公司承建,包括设计和建造一座高度约300米的标志塔、4栋超高层住宅楼及商业配套和市政景观工程,建筑总面积约109万平方米。

项目总工程师范鑫锋说,该项目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埃合作的又一典范,项目建成后将在充分开发埃及北部地中海沿岸区域优质资源、缓解快速增长的人口压力和交通压力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为实现“一带一路”倡议与埃及“2030愿景”的对接作出新贡献。

来自中国山西的范鑫锋今年37岁,在赤道几内亚、埃及等非洲国家从事海外建设工作已有10余年。“现在项目上约有2700名中埃工人和工程师争分夺秒地工作。”范鑫锋说,项目主体结构建设进度取得新进展,目前4栋住宅楼全部突破“百米天际线”,标志塔也完成了地下室浇筑,施工到地上第四层。

因为海外工程岗位担子重、工期紧,范鑫锋与家人聚少离多,日常联系主要通过视频连线。“2023年春节,妻儿一起来到阿拉曼项目参观,了解我的海外生活和工作,他们也对我有了更多理解。”范鑫锋说,“劳动虽苦,但有甘甜。我们在为埃及新城建设而劳动,为‘一带一路’建设而劳动,也是在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劳动。”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中文 |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