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地球上大多数人类生活在年平均气温13摄氏度到25摄氏度的环境中。温度超出这一范围,不仅给人体造成体感不适,还会带来其他危害。在过热或过冷的环境中,农业产量更低、能源消耗更高、经济增长率更低、医疗成本和死亡率更高。此外,气温过高通常会导致人类产生学习障碍、认知能力下降、传染病增加、劳动生产率降低,以及不良妊娠和社会冲突。近年来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不断增加导致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愈演愈烈。地球越来越热、温度屡创新高。
今年亚洲一些国家,特别是孟加拉国、印度、老挝和泰国遭受热浪席卷。由全球顶尖气候科学家组成的世界天气归因组织(WWA)指出,热浪很可能是由人类活动引发的气候变化造成的。同以往没有气候变化的时期相比,气温至少上升了2摄氏度。
在过去50年里,全球气温每10年上升0.2摄氏度。自2010年以来,气温上升速度明显加快,2010年到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10年。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5年,其中2016年是最热的一年,其次是2019年。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研究数据显示,在全球有记录以来的3月份气温中,2023年3月堪称第二热;而在4月份气温排名中,2023年4月位列第四。
气温变化不容乐观。世界气象组织5月17日发布报告称,未来5年内地球至少有一年的升温将突破《巴黎协定》设定的1.5摄氏度阈值的可能性为66%,高于去年评估的48%。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在未来5年内的某一年,至少有98%的可能性打破2016年创下的气温纪录;2022年至2026年,这5年的全球平均气温高于过去5年的可能性高达93%。这些数据表明形势日益严峻。
由于各国的习惯温度不同,对热浪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比如,在英国,热浪被定义为连续3天及以上最高气温超过25摄氏度到28摄氏度的天气;在中国,连续3天以上最高温度超过35摄氏度以上的天气称为热浪;在印度,连续2天温度达到或超过40摄氏度可称为热浪。
在过去10年里,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各国经历了长时间的气温飙升,创下近40%的高温纪录。若未来热浪经常来袭,人类要如何适应?经济又该如何应对?
在今年夏天正式开始之前,中国等多个亚洲国家就已经遭遇了创纪录的高温。多年前,我们曾与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进行过一次会谈。在他的领导下,新加坡从小渔村发展成为繁荣的城市国家。当被问及新加坡是如何实现这一经济飞跃时,李光耀指出,空调给热带国家新加坡带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变暖大背景下,空调和风扇的广泛使用对于保持室内凉爽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家庭年收入达到1万美元才比较容易负担空调的开销,不过随着许多亚洲发展中国家收入增加,越来越多的家庭能承担这笔费用。
得益于经济奇迹,中国家庭可支配的收入逐年增长,大量家庭开始安装空调。在中国一些大城市,空调已经达到饱和状态,销售增长开始停滞。
日本近期的统计数据表明,空调对于预防中暑至关重要。日本去年夏天死于中暑的人群中,近九成没有使用空调。为应对这种现状,日本政府计划为老年人和特殊群体设立降温设施,方便他们躲避热浪。
中国也需考虑为买不起空调的人提供降温设施,同时还需在全国范围内制定高温行动计划,包括提供广泛的高温预警。事实上,高温热浪与健康风险早期预警系统已经在深圳、重庆、南京和哈尔滨等主要城市开设试点。根据试点评估结果,相关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是复杂多样的。在全球范围内,空调和风扇占所有电力消耗的近10%。它们的密集使用无疑将增加全球用电量,导致需要额外发电量。除非使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并且不断提高空调能效,否则将会有更多碳排放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
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经济生产面临的高温风险需要立即解决,同时也要重视全球变暖正在不断加剧。中国政府积极应对这些短期和长期挑战。比如,2022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到的能源转型投资最多,高达5460亿美元,涉及太阳能和风能、电动汽车和电池。
此外,中国有望提前5年左右实现其2030年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目标。据我们分析,中国已经为未来40年的清洁能源转型制定了行之有效的路径。
当前趋势表明,随着全球变暖的加速,热浪将进一步加剧。因此,亚洲所有国家都需制定相关措施,以便让人民生活和经济生产适应这些频繁来袭且持续时间越来越长的热浪。
(作者分别系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客座教授阿西特·比斯瓦,英国格拉斯哥大学跨学科研究院教授塞西莉亚·托塔哈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