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科技手段“呵护”天下第一雄关

新时代中国调研行·长城篇|科技手段“呵护”天下第一雄关

来源:新华社 2023-12-10 14:4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嘉峪关

中国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

距今已有650余年的历史

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近几年

结合嘉峪关长城的保护情况

文物保护机构持续加大科技投入

推动长城保护方式

从“看守保护”不断向“科技保护”转变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柳君君(左)和同事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记录巡查数据。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柳君君(右)和同事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巡查。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测量城墙墙体酥碱部分的含水率和盐分。

7月13日拍摄的嘉峪关石关峡长城一段墙体。经修缮人员向墙体注入PS材料(一种高模数的硅酸钾溶液)后,受损墙体得到加固。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负责人张翔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使用无人机进行巡查。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工程师高商(右)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使用远距离裂缝测宽仪进行墙体监测。

文物保护工作者

通过文物本体监测及环境监测等措施

借助科技设备采集的各项数据

分析研判病害成因、发展趋势等

以便及时进行有效保护和修缮

从而确保嘉峪关长城持续绽放光彩

7月14日在甘肃省嘉峪关市拍摄的嘉峪关关城景区(无人机照片,拼接照片)。

9月26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杨殿刚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查询关城监测系统平台数据。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柳君君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巡查。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副研究馆员柳君君(左)和同事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巡查。

7月14日,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文化遗产监测中心工程师高商在甘肃嘉峪关关城景区使用远距离裂缝测宽仪监测关城城墙上裂隙的变化情况。

监制:赖向东、向清凯

策划:兰红光、马维坤

统筹:费茂华、宋常青、张钦

记者:刘金海、陈斌、陈钟昊、方欣

视觉:卢哲

摄影部AIGC实验小组

新华社摄影部 新华社甘肃分社 联合制作

【责任编辑:于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