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7日至28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征程中,对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科技外交是科技创新战略的对外延伸,也是外交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2024年将迎中俄建交75周年,中美建交45周年,中马建交50周年……无论是回顾双边关系的发展历程,还是展望未来合作的广阔前景,双边科学素质的提升和科普交流在科技外交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成为连接各国人民、促进民心相通的纽带。
中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不断提高广大人民科学文化素质。中国积极同世界各国开展科普交流,分享增强人民科学素质的经验做法,以推动共享发展成果、共建繁荣世界。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除了大国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与周边国家维系亲诚惠容的良好关系对于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意义重大,其中科技人文外交应打造适应新型国际关系的全球科技合作版图,要更加重视同周边国家的科普交流合作,聚焦全球共性问题,发挥中国在信息技术、卫生健康等领域的优势。
我国幅员辽阔,边境线长,陆上与14个国家接壤,海上与8个国家相邻,沿边沿疆地区作为祖国边境线的前哨地带,具有同周边国家位置相邻、资源相连、文化相近、民心相通等地缘优势,酝酿出开展科普国际交流活动的天然土壤。
近年来,随着科普事业不断发展,我国各地区纷纷响应国家深化科普国际交流合作的号召,积极探索提升科普发展水平的路径。目前,部分沿边省份在探索基于自身地缘优势开展科普国际交流合作的道路上,已迈出了先行示范的一步。
重视地缘优势,加强顶层设计,强化各方联动。为了提高科普交流合作的效率和效果,沿边沿疆地区应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突出高站位布局,将科普工作融入党和政府的工作大局,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确保政策、资源和信息的有效对接,精准定位与毗邻国家的共同利益和需求,明确科普国际交流的目标、主题和重点领域。
借力资源优势,找寻共同利益,开辟合作路径。沿边沿疆地区可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开展针对性地科普国际交流,如共享所处地区农业、林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等领域的先进技术,传播实践经验。此外,在全球治理的新格局之下,各国和各地区正广泛搭建平台机制,就有关能源、生态环境保护、海洋技术、气候变化等热点议题开展国际交流合作。边疆地区往往与邻国享有同样的气候、同一片生态,双边有诸多相关领域的科学话题,可以共同探讨,互学互鉴,成就邻居就是帮助自己,同周边国家一道打造命运共同体。
巧用人文优势,融入科普元素,打造品牌活动。我国与不少邻国山水相连,人文相亲,彼此人文交流本身具有天然的便利条件。一些地方甚至语言相近,民俗相通,坚实的人文交流基础也让科普交流搭上了顺风车。沿边地区,尤其是边境市县可以将当地民俗特色与科普相结合,打造独具魅力的品牌科普活动。通过举办民族风情浓厚的科普活动,不仅提升边民自身科学素养,还可以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进与周边国家的友谊与互信。
202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第75个生日。当前,中国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让中国式现代化更多惠及周边国家。我国沿边沿疆地区作为对外交流的第一道窗口,应依托优势,发掘潜力,推动科普国际交流事业发展,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努力打造成我国科普国际交流的排头兵和重要前哨,服务我国对外开放和总体外交大局。
(作者系中国科普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赵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