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绿色基金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以绿色基金推动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4-12-20 07: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现已形成以绿色贷款、绿色债券为主的多层次多元化绿色金融市场。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支持经济和社会低碳绿色发展的重要工具。

从绿色产业融资需求结构看,绿色产业项目通常具有投资规模大、时间长、收益不高、风险不易评估、担保抵押征信困难等问题,这是传统的信贷、债券融资难以解决的,因此绿色融资亟待社会资本,特别是股权资本的参与。绿色基金未来必将成为支持绿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柱,也必将成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16年中国人民银行、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就指出,“支持设立各类绿色发展基金,实行市场化运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发起区域性绿色发展基金,支持地方绿色产业发展。”2023年以来,河南、陕西、广州、青岛等很多地方政府进一步明确了发展绿色基金的重要性,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基金等金融工具,设立绿色低碳发展基金等具体政策措施。比如,青岛市积极推动区内绿色基金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成功落地两大基金。其中,山东绿色发展基金是利用亚洲开发银行、联合国绿色气候基金等国际组织发起设立的,主基金落地青岛,主要投入节能减排、环境保护与治理、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绿色制造等领域。江峡绿色(山东)产业投资基金落地青岛市黄岛区,聚焦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点投向清洁能源、生态环保等绿色产业链领域。

WIND数据显示,2023年WIND绿色相关概念主题基金数量为292只,截至2023年末规模1037.15亿元,规模持续增长。不过据市场估算,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其规模在百万亿元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还需要靠市场资金弥补。作为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基金的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相对充足,并能够集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力量,在中国绿色产业中必将大有作为。

发展绿色基金应着重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制定符合实际的评估指导标准、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进而促进绿色金融的可持续创新发展,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

从制度层面看,一是要完善绿色基金的顶层设计,要持续推进完善绿色基金法律法规配套政策的建设,加速制定并统一绿色基金的标准体系。二是要明确绿色基金评估标准,推动建立绿色基金投资指引。完善绿色基金标准体系与投资管理规范,完善绿色基金投资绩效评价体系和筛选指标体系,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等方面,评估绿色发展基金的经营状况、可持续发展等情况,持续优化绿色基金绩效评估体系。三是要建立全面的绿色基金信息披露机制,地方政府应牵头相关市场主体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优化完善绿色基金绩效评估机制,制定科学的考核指标,确保市场相关利益方能够准确掌握基金投资动向、效能并做出科学决策,促进基金投资市场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从政策层面看,一是要通过放开市场,并进行财税政策激励,以建立风险补偿机制,更好引导绿色基金发展。国际经验显示,美、韩等国主要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同时实施对绿色基金投资者降低税收、财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我们在实践调研中发现,比如,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金融聚集区近几年在私募基金行业建设上颇为亮眼,未来可重点制定和落实合伙型私募股权基金的税制方案,在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税收制度层面进行明确和细化,同时做好评估和调整,按时分析市场反馈和整体投资变化情况,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绿色基金投资建设。二是要完善收益分配与风险分担机制增加社会资本参与度。构建绿色基金点线面布局的立体化投资模式,即以股权带动项目,用项目夯实合作,吸引社会资本加大对绿色发展的关注和绿色产业的投资。

从国际合作层面看,无论是政府相关部门还是国内金融机构,应通力合作,加强和推动国际绿色金融合作,探索与国际资本市场的对接途径,积极争取国际金融机构等在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扩大绿色基金的潜在投资者基础,共筑绿色金融新生态。

此研究得到青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管委会赞助支持。

作者:邢天才,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青岛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领军人才。李建军,东北财经大学青岛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责任编辑:许聃】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