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事关心 | 防范AI侵权 你的声音被“偷”了吗?

事事关心 | 防范AI侵权 你的声音被“偷”了吗?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2-25 16:5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亲耳听到的就是真的吗?未必。网络平台上,AI声音随处可见。

一些商家为谋利,通过 AI 模仿知名人士声音编造内容带货,如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就表示,有多个账号未经其许可,通过语音合成模仿他的声音进行直播带货,他多次向平台投诉但屡禁不绝。还有不法分子利用 AI“偷” 声音实施诈骗,仿冒老人孙子声音诈骗老人钱财,给受害者带来巨大经济损失。

中国科学院模式识别实验室工程师牛少东表示,随着算法进步,在高性能设备和高精度模型加持下,AI 生成语音从 “一眼假” 升级到 “真假难辨”。如今一些 APP 最快十几秒就能完成声音合成,且无需授权证明,这让ai生成声音的门槛迅速降低。

面对 AI 声音滥用乱象,2024 年 4 月,北京互联网法院宣判全国首例 “AI 声音侵权案”,明确自然人声音权益保护范围。2025 年中央网信办发布 “清朗” 系列专项行动整治重点,整治 AI 技术滥用乱象。但治理还需多措并举,平台要强化监管,建立健全审核和举报机制;个人也要增强保护意识。

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院长潘教峰强调,需进一步强化人工智能伦理规制,超前部署人工智能风险研究,提前预判其社会影响。

AI 技术发展给生活带来便利,但也不能忽视声音权益保护。只有完善法律法规,强化监管治理,才能在享受 AI 技术成果的同时,守护好我们的声音安全。

【责任编辑:李杭育】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