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50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及9项标准修改单,其中明确禁用“不添加”“零添加”等误导性标识,并升级食品标签、营养标示及婴幼儿食品标准。这一系列新规旨在进一步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维护公众健康,促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此次新国标最受关注的,是对“零添加”营销乱象的纠偏。当前很多食品都标榜“零添加”“不添加”,利用消费者追求“天然”、不喜欢食品添加剂的心理来促销,让消费者心甘情愿为“溢价”买单。
实际上,“不添加”只是对于生产过程的描述,与食品终产品中配料或成分的含量并不完全等同。例如某果汁饮料标注“不添加蔗糖”,却含有果糖等其他糖分,误导消费者忽视真实含糖量。
新规禁止此类标签,要求企业如实标示配料含量,并推广数字标签扫码功能,让消费者通过二维码即可获取配料、营养等详细信息,解决了传统标签字体小、信息不全的痛点,从源头遏制‘文字游戏’的滥用,同时以技术手段提升透明度。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标准中心主任朱蕾表示,新标准强化了定量标示要求,就是要规范行业乱象,引导正确消费认知。
国家应急广播提醒:消费者需要真正关心的是食品添加剂是否为食品和卫生主管部门认可。判定一种食品是否安全,首先看食品成分和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剂量,不要被"零添加"轻易忽悠。
当“零添加”的营销泡沫被戳破,食品行业唯有回归品质与真实的竞争轨道,方能实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