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让每一寸农田都成为丰收沃土

人民网评:让每一寸农田都成为丰收沃土

来源:人民网 2025-04-03 21:24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耕地则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提出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3亿亩。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大,但耕地资源相对有限,且部分耕地存在质量不高、抗灾能力弱等问题。高标准农田则具备“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网、林成片、路相通、沟相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等特点,能够实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能有效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即使遇到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粮食产量也能保持稳定。

科学规划是让农田变良田的重要前提。《方案》明确了建设标准、内容、布局和分区等。以建设标准为例,国家标准突出基础性、通用性要求,省级层面细化具体要求,市县级制定实施细则。这样既能保证建设的基础性和通用性,又能结合各地实际细化要求,使得高标准农田建设有章可循。合理的规划能够避免建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提高建设效率和质量,确保每一块农田都能得到科学有效的改造提升。

严格监管是保障建设质量的关键环节。建设高标准农田,不仅要建得好,还要管得好、用得好。为此《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在项目实施中,要规范项目建设程序,提高项目审批效率,严肃查处偷工减料、工程造假等质量问题以及招标投标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在资金监管方面,坚决防止出现以拨代支、套取截留、挤占挪用等问题。设置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专门子账户,实现专账监管、专账调拨、专账清算,真正把资金用到耕地上;在竣工验收时,将是否符合项目设计要求、能否有效提升旱涝保收能力和粮食产能以及试用结果、群众满意度等作为验收的重要依据。只有严格监管,才能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过硬,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运营管护是确保良田持续发挥效益的重要保障。《方案》明确了运营管护主体和管护模式。从县级政府要定期组织开展检查和维护,支持高标准农田经营主体通过自主投工筹资、购买服务等方式开展日常运营管护,到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或委托行业机构等方式,对水闸、泵站、电力设施等技术性较强的设施设备进行专业化维护,再到经依法批准允许占用的,各地要及时落实补建,确保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运营管护体系,让高标准农田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为粮食稳产高产筑牢坚实根基。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让更多粮田变良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容不得半点马虎。各地区各部门要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守护好国家粮食安全,让我们的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责任编辑:妮思娜】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