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市委党校 周成东 吕丽梅
“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而优化营商环境本质上是为了改进生产关系,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营商环境优化与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营商环境与新质生产力互促共生
一方面,优质营商环境是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高效的政务服务以及公平的竞争机制,其释放出的“磁场效应”,不仅能促进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流动共享,更能激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深度合作与创新联动。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推动营商环境优化的动力源。新质生产力的创新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革新,更涵盖了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多方面的深层次变革,引领优化营商环境新方向。
(二)以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促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新发展阶段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和重要抓手。新质生产力的培育需要依赖科技创新、技术进步等因素,而这些因素的发挥,只有在良好的营商环境下才能实现。因此,推动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对于经济健康发展,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二、张家口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和制约因素
(一)张家口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基础
张家口立足自身优势,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一是“数字生态”发展良好。全域年平均气温7℃,有利于数据中心设备节约能耗。作为国家“东数西算”工程京津冀算力枢纽节点城市,张家口数字经济的发展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二是丰富的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优势。作为全国唯一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张家口通过以资源促产业,形成了智能风机、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等多个产业链条。
(二)张家口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制约因素
制约因素主要表现:一是城市创新能力相对偏弱。尤其是重大原始创新能力薄弱,科技研发与产业发展需求结合不紧密,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撑能力不足。二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压力。目前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缺乏信息技术支持。三是新质人才资源供给不足。相比于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张家口在教育、医疗、文化等方面资源匮乏,难以满足高端人才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三、张家口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的路径
(一)以健全完善的政策环境挖掘新兴产业潜力
精准制定政策、快速兑现政策、及时评估政策、适时完善政策。强化对民营企业扶持,重点解决政府欠款问题,保障企业生产。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解决企业发展短板,如大数据企业的电价成本优化问题;建立健全多元化融资渠道,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资本进入新兴产业;完善科技创新政策,实施科技攻关工程,激励创新成果转化。
(二)以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保护创新创业动力
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是创新创业者安心发展的有利保障。统筹运用好产权保护、反垄断等市场经营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设立知识产权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咨询、维权等一站式服务。帮助创新创业者了解法律风险,营造全民守法的经营环境。强化司法公平正义,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三)以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全面推行“极简化”审批,为企业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健全“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管理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进一步畅通经济循环,为市场主体提供更多机会。着力建设公平市场、塑造诚信市场、融入统一市场,以厚植地区发展优势吸引先进生产力要素聚集,持续激发全市“新质”企业创新活力和发展动力。
(四)以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保持生产关系革新力
强化用地保障,畅通融资渠道,优化人才服务,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条、全生产要素的优质服务。建立“一把手”高位要素保障机制,调度重点项目引进中的关键要素;利用国家级可再生能源示范区的优势,争取绿电配额,完善跨区交易机制,构建绿证绿电配额融资机制;聚焦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支持企业技术研发和创新。
(五)以抱诚守真的信用环境保障市场运行定力
以法治思维规范信用体系建设。培育一批优质的信用服务企业,提高信用评价、信贷担保等专业服务能力,加强交流合作,学习先进信用管理经验;注重解决项目款项拖欠等紧迫问题,加强信用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制定守信“白名单”、失信“黑名单”,完善信用惩戒机制。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强化信用协同监管及分级分类监管。
(六)以高效便捷的数字环境形成产业发展合力
紧抓张家口资源和产业优势,以培育绿色算力发展为契机,强化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全方位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实施“数据要素×”行动,培育一批深刻理解行业特点、高度匹配产业需求的数据应用企业,加快各环节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充分发挥张家口地区数字产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在要素优化配置和集聚创新上释放新动能。
(作者:周成东,张家口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吕丽梅,张家口市委党校市情教研室主任。该文为河北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科研协作项目2024年度课题《张家口市优化营商环境培育新质生产力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ZKT24ZK00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