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国际贸易环境的变化,粤港澳大湾区持续用“共享”打开突破口。东莞的货物可以直通香港机场运往全球,旅客可以在珠海办理香港机场的值机托运。当全球产业链面临关税挑战时,大湾区通过共享机场货站、互认安检结果等创新模式,协作拼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共享机场”降本提速
两年运送货物2.4万吨
记者来到“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的一个物流配送基地时,一车从泰国进口的电子产品被送到这里。随后这批货物经过理货、分拣,送至企业的生产线。
东莞飞力达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温锦波:以前传统是要到香港机场提货,现在不用拆包、不用申报,直接拉到空港中心,再进行一站式的进口申报。在我们家门口500米,就可以提回来仓库,非常方便。
而在空港中心的理货区,代理商温媛云正在核对一批即将出口至比利时的货物。以前,东莞的货物想要到香港机场,一般走陆运模式,通过深圳口岸通关。现在,货物直接在东莞家门口就可以办理所有手续。这是怎么实现的?对货主来说方不方便?能否节约成本?
下午5点,这批出口至比利时的货物完成了卸货,经海关系统随机抽检后,进入香港机场安检环节。
下午7点,货物开始在仓库打板。按照不同尺寸的货舱,这批货物与同航班的其他货物一起,打包成需要的形状,运往专用码头。
东莞港湾区快线集团有限公司陆运部副经理 洪伟夫:我们的每一台车跟每一条驳船都装有GPS,其中车辆装有电子关锁,驳船的货舱有红外警报,香港海关和内地海关可以在行驶过程中,对这些货物进行远程监管。
晚上9点,这批货物完成了最后的装运,登上了前往香港的货轮。通过指挥大厅的系统可以看到,第二天一早6点16分,这批货物到达香港国际机场。
黄埔海关所属沙田海关物流监控科副科长 陈恩浩:货物现在从工厂离开,到清关、打板、安检、装船以及发运整个环节,最快可以在14个小时内完成。我们还在不断优化流程、提高效率,未来预计还可以节约2到3小时。
速度更快了,对于货主来说运输成本又怎样呢?
货运代理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传统模式每千克货物总费用3.47元,空港中心模式只需2.47元,每公斤货物能省1块钱,物流成本降低约30% 。
两年的时间,“东莞-香港国际空港中心”共运输2.4万吨货物,货值达240亿元,遍及48个国家。
“共享机场”旅客高效通关
体验持续升级
货物在大湾区跑出“加速度”,旅客们也在“共享机场”获得更多便利。在广东珠海,旅客如今不仅能提前办理香港机场的值机托运,还能搭乘直达专线直通香港机场,获得更好的通关效率和体验。
记者来到珠海机场时,看到一批来自江西上饶的旅客飞抵。这个旅行团通过珠海机场与香港国际机场联合打造的“经珠港飞”客运项目,落地珠海后,经港珠澳大桥前往香港国际机场,再飞往泰国曼谷。
“经珠港飞”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港珠澳大桥口岸完成内地海关边检部门的查验后,无须办理香港入出境手续,乘坐香港国际机场的封关巴士,就能直达机场。
珠海机场,连接超80个内地航点;香港国际机场,直达全球近200个航点。如何让这些航线网络互相借力,成为两家机场共同谋划的事情。丘昌贤,10年前由香港机场管理局派驻珠海机场工作,他告诉记者,“经珠港飞”项目就是两家机场航线网络合作的第一步。
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丘昌贤:从2006年的6月18日开始的,整个珠海机场的管理都是香港机场的管理范围下。随着港珠澳大桥的落成,我们希望可以将两个机场,互为对方的第二机场。珠海机场可以协助香港机场对整个国内市场的覆盖,珠海机场也可以利用香港机场,加强对国际航线的覆盖。 “经珠港飞”客运服务就是采用了两个机场各自的优势。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共享机场”模式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各地持续迭代发展。记者来到广州新机场的施工现场时,看到一片忙碌的景象,这里现在正在修建新机场的轨道交通部分。
广州新机场项目选址在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和肇庆市高要区蛟塘镇的交界处。为什么广州新机场不建在广州?与邻近城市“共享机场”有什么好处?
粤港澳交通基础设施创新联合实验室主任 胡迟春:粤港澳三地机场主要是分布在东部。西部机场非常少。从土地资源角度来看,广州市区面临土地资源稀缺的挑战,而佛山高明土地资源相对很充裕, “共享机场”突破传统意义上行政区划限制,优化大湾区的航空运输网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从规则碰撞到机场共享
湾区协同发展样本
如果说“共享机场”打通了跨境物流和人员流动的现实障碍,那么,它背后的制度支撑与政策突破,则是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走向纵深的关键一步。“共享机场”的发展路径,正通过机场建设、海关协同和资本纽带展现出粤港澳三地制度机制的深度融合。
沙田海关的办公楼里,记者看到一份新的监管方案正在拟写。距离空港中心1公里处,正在新建一个近300亩的智慧物流园。建成后,动植物产品、冷冻品、鲜活农产品等多个种类的货物,都可以按照空港中心的模式,运抵香港机场,飞往全球。
黄埔海关所属沙田海关副关长 高剑影:我们将集成运用新的技术、智能装备、跨境数据共享等成果,推动航空物流园的建设,打造成“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示范场景。
有了空港中心的运营经验,这个智慧物流园的建设,少走了不少弯路。但当初,光是空港中心这个创新模式,从提出想法到落地,整整用了3年多的时间。
内地海关、港口,香港机场管理局等各部门反复推敲方案细节,香港特区政府也推动立法会修订相关法案。最终,内地海关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创新性地决定:同时在空港中心设立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和安检通道,并将海关查验环节前置到打板之前。
这种突破行政壁垒的合作模式,正在大湾区加速复制。去年底,香港机场管理局斥资约43亿元人民币,购入珠海机场35%的股权,从单一管理到重资产管理,两家机场的合作将更加紧密。
珠港机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丘昌贤:香港机场刚刚落成了第三跑道的建设,但问题是香港的地理环境已经没地方再起第四跑道了,所以珠海机场能成为香港机场的第四跑道,而香港机场也可以作为珠海机场的第二三四跑道。未来发展的方向,第一个,“经珠港飞”的货运服务,另一方面,可以引进一些香港的航空产业到珠海,比如飞机维修、座椅维修、座椅制造。
从广州新机场选址在佛山,到东莞空港中心推动新的智慧物流园建设,再到珠海机场与香港机场更进一步的资本合作,“共享机场”的创新正在大湾区各地同步推进,为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为湾区经济提供了有力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