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俄罗斯科学院中央经济数学研究所所长、莫斯科国立大学教授巴赫季津·阿尔伯特5月8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近年来,中俄经贸合作扎实推进,给其他合作伙伴树立了良好榜样。
贸易战不符合任何一方利益
文章指出,一段时间以来,全球经济受到债务攀升、贸易和金融失衡以及美国霸权地位的困扰。在此背景下,大国之间的竞争加剧,一些国家试图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来解决系统性矛盾。
经济手段仍然是对边缘经济体施压的最重要工具,包括不平等贸易,引发汇率剧烈变动、利率过高和货币供应量收缩的货币政策,限制高附加值产业发展等。
早在2018年贸易战爆发时,俄罗斯科学院就与中国同行一起模拟了相互加征关税的影响。当时的结论同现在一样,即贸易战中没有绝对赢家,只有损失程度不同的输家。
相较于美国、中国与俄罗斯,更加开放的欧盟成员国更容易受到关税和禁运等手段的影响。纵观历史,美国贸易逆差支撑了美元霸权地位,并促进了经济扩张。减少贸易逆差也会降低美元在全球的流动性,削弱其从被低估货币中榨取技术租金的机制。
加征关税会推高国内通胀,导致利率上升,进而减缓经济增长,增加偿还国债成本。
中俄合作大有可为
文章进一步表示,如今,中俄贸易已经远远超出“资源换商品”的范畴。虽然能源在两国贸易中仍然占据一席之地,但合作重心已转向农业、制造业、高科技、数字基础设施和绿色产业。这种转变不仅旨在应对地缘政治形势的变化,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两国发展模式的演变。
根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2024年中俄贸易额达到2448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9%。
随着欧洲对石油的需求下降、对绿色能源的需求增长,俄罗斯正在拓展出口渠道。在此背景下,中国不仅是俄罗斯主要的出口市场,也是其重要的技术合作伙伴。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俄经济合作并非建立在等级制度或依附关系之上,而是基于双方优势互补。中国拥有先进的制造业,俄罗斯则拥有丰富的资源和战略纵深。
文章最后强调,如果全球分裂局面持续下去,中俄伙伴关系将吸引更多国家。这种务实合作并非意在“反西方”,而是为了在动荡时代实现共同利益、战略自主和发展诉求。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