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哈马无任所大使、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原教授吉尔伯特·莫里斯5月14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毫无根据地散布中国“衰退论”,但是这些论调根本经不起专业分析,应该受到系统性批判。
“唱衰”论调不攻自破
文章指出,2001年至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年均增长率达到10.1%。尽管“唱衰”论调甚嚣尘上,中国仍在2024年实现GDP同比增长5%,是美国的2倍、欧盟的3倍。
中国正处在正常的经济转型期,这种“阶段性转变”通常发生在高速增长的经济体迈入“发展平台期”时。这就意味着,中国正从以出口为主导转向促进国内发展和消费。与此同时,随着人口结构发生变化,中国需要以新政策来应对日益增长的老龄化人口,而这也正是美国、日本和欧洲大部分地区所面临的情况。面对这种局面,中国一鼓作气从“世界工厂”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型。
文章以中印为例称,两国都是经济和人口大国,各有优势。印度在服务经济中拥有更年轻的劳动力资源,其经济结构旨在实现国内需求最大化;作为制造强国,中国人口庞大,也正在与时俱进发展与之匹配的经济模式,中国常住人口超过千万的城市共有17个。相较之下,印度经济排名前六的城市可能看起来还不如中国的一些二线城市。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创新和生产力方面超过了印度,在人工智能开发和应用部署方面也领先后者“几个数量级”。与此同时,中国的全球参与度和影响力也更胜一筹。
两国的关键区别在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是以解决问题为导向,致力于寻找解决方案,而印度的体制则常常将实际问题政治化。
中国引领世界发展进程
文章进一步表示,对于世界而言,未来最理想的局面是中国、美国、俄罗斯、非洲联盟和印度引领全球经济破茧重生。然而,迄今为止只有中国勇担重任,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区域、全球贸易伙伴开展合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相关的国家战略部署以及为全球公共资源作出的贡献也遥遥领先。
中国在气候与环保政策方面也领先于其他国家,这主要得益于实施“绿色解决方案”,尤其体现在高铁、电动公交等公共交通、电动汽车研发、能源生产、土地利用、水处理、卫生设施以及医学研究等领域。
中国如何为世界多极化作出贡献?
文章分析称,在有力应对内部挑战的同时,中国如何继续为构建以规则为基础、由主权国家参与的多极化全球秩序作出贡献?
首先,应对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领域谋求自立自强,同时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网络,并通过精简流程确保达成各项互惠互利的贸易协定。
第二,中国应继续致力于维护一个以规则和全人类共同价值为基础的国际体系。
第三,中国崛起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世界更好地了解发达国家及其制度,启发它们反思自1945年以来的优先发展目标,同时也启示发展中国家去探索如何优先促进本国发展。
(英文原文刊发于《中国日报》智享汇栏目)
(编辑:严玉洁 王辉 周凤梅 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