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全球人口突破50亿大关,这一里程碑事件促使联合国将这一天定为世界人口日。1990年7月11日,首个世界人口日在人口快速增长的时代背景下诞生,旨在唤起人们对生殖健康、性别平等、贫困和人权等人口议题的关注。
时值第36个世界人口日之际,全球社会正经历深刻的人口结构变革。尽管世界人口持续增长(2022年已突破80亿),但生育率正降至历史新低。全球每四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人口已达峰值的国家,引发对人口老龄化、经济生产力与社会体系可持续性的担忧。
联合国人口基金上月发布的《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真正的生育危机》指出,相较于对“人口减少”的恐慌,我们更应关注日益严峻的现实挑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法实现理想生育或组建理想家庭。
该报告基于联合国人口基金与YouGov在14国开展的调研显示:多数人期望生育两个及以上孩子,但经济与社会障碍限制了其生育意愿,这才是真正的生育危机。
超半数受访者将经济压力列为首要制约因素,五分之一人群表示对战争、气候变化以及对未来的恐惧将迫使其减少生育。七分之一人群因缺乏伴侣而受限,11%受访者指出育儿责任分配不公阻碍生育意愿。
中国没有参与这一调查,但情况也很类似。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人口发展进入深度转型期。总体上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作为生育主体的青年人,未满足的生育意愿较高,但是生育延迟比较普遍,同时一些青年人还面临着“生不出”、“生不好”的问题。原因与其他国家很相似: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职业发展与家庭发展冲突明显,养育、教育子女负担较重。
联合国人口基金《2025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指出,通过消除生育障碍与扩大选择权,这场“生育自主权危机”完全可以化解。可行的解决方案包括:
推行普惠性育儿政策(如可负担托育服务、带薪育儿假)
通过稳定就业与安居政策助力青年过渡至成年期
构建性别平等的伴侣关系,男女两性平等地承担育儿责任和享受回报
保障生殖健康与权利(含科学生育知识获取)
确保所有人自由决定生育数量、间隔与时机
中国政府也正针对青年的婚姻与生育等困难,积极采取行动,形成系统性的政策应对措施,包括时间支持、经济支持和服务支持。为减轻青年人育儿负担,今年中央政府将推出一项全国性的育儿补贴政策。
时值“世界人口日”的契机,我们共同提出一些赋能青年的行动倡议与政策建议:
1.构建中国特色的生育保障制度。建立以生育保险、婴幼儿照护、生殖健康服务为核心的生育保障基本制度。做大做强生育保险,保障女性就业和生育期间工资待遇,将灵活就业、农民工、大学生等新就业形态人员纳入生育保险参保范围,明确生育延长假期的成本分担责任。
2.建立支持生育的服务政策:构建以生殖健康、妇幼保健和婴幼儿照护为核心的全流程生育服务体系。合理设置产假并提供灵活工作的制度;建立免费孕检、产检等生殖健康保障体系,提高儿童健康服务水平;构建普惠托幼与均衡的教育体系,推进儿童照护多元化社会服务,解决青年养育顾虑。
3.提高青年就业稳定性:促进经济发展,完善青年就业促进政策,保障青年人的收入。针对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社区就业机会,为青年提供职业培训,稳定职业和家庭发展预期。通过税收、购房优惠等直接或间接补贴有子女家庭,实施好育儿补贴政策,减轻青年生育经济压力。
4.促进男女平等发展:消除传统性别刻板印象,促进夫妻共同承担家务与教育责任。加大对企业的监管力度,完善女性生育就业政策,避免女性因生育遭遇就业歧视。
5.构建新型婚育文化:重视青年婚育观建设,大力宣传新时代科学生育理念,从国家、家庭、政策服务等多视角关怀青年。在构建生育文化时,摒弃传统生育文化糟粕,传承优质部分。将婚育文化课程纳入学校课程培训计划,引导青年形成积极向上的婚育观,形成适龄生育、科学育儿的文化氛围。
今年“赋能青年,共建理想家庭”的主题,凸显了青年塑造全球未来的核心作用。唯有倾听青年心声、构建支持性环境,才能让青年实现发展潜力。当青年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时,他们才更可能创建他们想要的家庭,为构建公平、可持续的社会注入活力。
(作者系联合国人口基金驻华代表那迪娅女士、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贺丹女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