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浪潮中的中国乡村:一场“逆城市化”的文化与生活重塑

在这场变革中,乡村不再是技术扩散的终点,而成为文化策源地与生活创新场。无人机飞手、直播农人、虚拟农场、数智养老,共同绘出一幅更广阔、更有张力的数字乡村图景。

数字浪潮中的中国乡村:一场“逆城市化”的文化与生活重塑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3 10:22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在许多国家,“数字鸿沟”依然是城乡差异的代名词。然而在中国,数字经济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向乡村延伸。不是落后于城市的“缓慢复制”,而是以内容原生、场景独特、技术跳跃的方式,呈现出一种“逆城市化”的数字奇迹。

在这场变革中,乡村不再是技术扩散的终点,而成为文化策源地与生活创新场。无人机飞手、直播农人、虚拟农场、数智养老,共同绘出一幅更广阔、更有张力的数字乡村图景。

一、田野里的飞行器,正在改变乡村命运

在许多中国乡村的清晨,田野上不再是背着药桶的人在喷洒农药,而是一架架低空盘旋的无人机在嗡鸣。

截至2024年,中国植保无人机保有量突破25.1万架,年累计作业面积达1.78亿公顷次,防治效率大幅提升,成本控制在每亩10元(约每公顷20美元)。这不仅提高了农业效率,也催生出大批新职业——“飞手”。

在新疆的棉田,一位飞手每天可完成约27公顷(400亩)的作业,每亩收入3元人民币(每公顷约6美元),日收入超过160美元。这一新型职业形式既让农户省时省力,也为农村青年打开了“技术下乡、技能创收”的新路径。

越来越多的新农人正像他们一样,带着设备和屏幕回到乡村,把技术变成生计,把乡土变成舞台。

与此同时,中国还在探索更具未来感的农业模式——“伏羲农场”。这个以中华先祖命名的试验场,展示了智慧农业的另一种可能:无人驾驶拖拉机精准作业,伽马能谱仪如“农业CT”扫描土壤养分,AI育种模拟器预测种子表现,数字孪生系统则实时推演作物长势与气候影响。

从空中飞防到虚拟种地,技术正深度融入田间地头,改变着“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答案。

二、我的朋友王静:从蘑菇棚到270万“粉丝”的直播间

数字农业不只是实验室里的高科技,它也在乡村院坝间焕发生机。

我的朋友王静,是贵州黔东南州施秉县屯上村的90后苗族女孩。曾经,从她所在的山村赶去县城要花一天时间,如今她用互联网,“一键”走向了世界。

她用玉米芯制作菌棒种蘑菇,再用抖音记录全过程,通俗、生动、接地气,很快吸引了270多万粉丝。她不仅分享经验,还介绍行情、推荐销路,通过直播带货,帮助上千户农户卖出蘑菇、木耳、黄花菜。她的视频甚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云上乡村”的一张新名片。

类似场景在中国乡村屡见不鲜。比如广西巴马县的果园中,不少地方挂出“招聘主播”的横幅,在木瓜林、芒果园里搭起直播间,红凳子上坐着老乡,讲述自家果子的种植故事。

村民不再只是“被宣传”的对象,而是平台时代的讲述者、表达者与获益者。

“农民自播”不仅是一种新型经济活动,也是一种情感连接与身份确认。技术“下乡”的结果,不是城市的同质化复制,而是多样性的乡村表达。

三、数智养老+村BA:技术也能托举情感与社群

如果说智慧农业和直播带货展示了“会生产、能赚钱”,那么“数智养老”与“村BA”则说明:技术也能托起照护、尊严与归属感。

在浙江淳安县的下姜村,依托5G-A网络、无人机巡防、AI视频识别与图像采集系统,当地构建起一套“全天候、全人群、全场景”的乡村养老安全网络。老年人摔倒、异常行为、气象灾害等可自动识别并联动响应,有效缓解了农村人力不足的问题。

前不久,我在马鞍山老家也安装了煤气泄漏报警器,手机能即时收到警报——这种安全感,来自技术,也来自亲情的延伸。

而在贵州台江县的“村BA”篮球赛中,一场原本由村民自发组织的小型比赛因短视频爆火,吸引上亿人围观。现场人山人海,老少齐聚,赛场边既有返乡青年,也有年迈村民。他们不只是观众,更是评论员、啦啦队、志愿者——一场球赛,成了一个村庄的节日。

这不是“技术奇观”,而是“技术+文化+社群”的共振。

数字乡村,不只是服务身体的系统,更是情感共同体的连接器。

四、“逆城市化”不是倒流,而是价值回流

这一切的背后,映射出一场深刻的结构性变化:城市与乡村的关系,正在悄然重构。

乡村不再只是农产品的供应地,更成为内容的源头与情感的策源地。从伏羲农场的技术试验,到王静的直播蘑菇;从5G守护下的数智养老,到“村BA”掀起的全民热潮——乡村既是数字化的受益者,也正成长为文化与创意的输出者。

这标志着城乡关系正从单向的资源输送,转向双向的价值互动。城市需要乡村的农产品、文化认同与审美灵感,乡村则吸引着城市的资本、技术与关注。彼此不再只是“互补”,而是共生。

这并非“返乡潮”式的人口倒流,而是资本、文化与注意力的价值回流。数字技术赋予乡村重新叙述自己的能力,也给予它谈论未来的底气。

结语:未来不只在城市的天际线,也在田野的晨雾中

中国乡村的数字化进程,既不是“自上而下”的简单输送,也不是“照搬城市”的复制,而是一种深具本土逻辑的再造过程。

这场“逆城市化”的浪潮,不是关于人口的简单回流,而是关于结构的重新想象。它展示了:在一个平台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新世界里,乡村不仅可以跟上节奏,还可以重新定义中心与边缘。

未来的中国,不只写在写字楼高窗间,也写在数字果园、数据农场、无人驾驶的田垄之上。

这,才是真正的“数字中国”,也正是人们心中更有温度、更有活力的乡村振兴。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 胡冰川)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