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荔枝,大市场:从荔枝流量透视统一大市场下的消费潜力

当岭南荔枝以亲民价格摆上东西南北的餐桌,当农户收成与市场热度高度相关,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缩影,更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唯有持续突破市场壁垒,推动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才能让更多“荔枝故事”续写在中国大地上。

小荔枝,大市场:从荔枝流量透视统一大市场下的消费潜力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25-07-23 10: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近期水果市场的“顶流”,无疑是荔枝。一是荔枝季到了,6月至7月的高峰期,大量中熟品种(如桂味、糯米糍等)纷纷上市,品种丰富,口感最佳。荔枝品种繁多,除了大家熟悉的妃子笑,还有仙进奉、白糖罂、挂绿等,同样具有文化叙事性,易于传播。

二是长安的荔枝播了,引发市场热潮。小红书数据显示,6月以来,围绕“荔枝”的相关讨论,在小红书上连续登榜。钟楚曦化着荔枝妆、手提一串荔枝出席时尚中国之夜,成为全场焦点。很多以往不吃或很少吃荔枝的北方人,也要尝尝鲜。新疆、宁夏、西藏等西北地区的荔枝销量同比增速均超3.6倍。

三是荔枝丰收了,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25年全国荔枝种植面积约752万亩,全年总产量有望达到345万吨,同比增加1倍。其中,广东、广西、海南三大主产区同步迎来“超级大年”。值得关注的是,过去因需求不足、价格低迷无法覆盖采摘成本而弃收的荔枝,如今借旺盛市场需求全面入市,进一步丰富了市场供给。

冷链物流升级:破解“一日而色变”的千年难题

运输方式改变及冷链技术升级让全国乃至全世界吃上“荔枝鲜”。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写道“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荔枝虽然不像唐朝时那么珍贵,但是往年要吃到新鲜美味的荔枝,不容易也不便宜。从生产端来说,荔枝主要产于广东、广西和海南,其中以广东为大头。目前,荔枝的保鲜期可达72小时,通过航空、高速公路、高铁等可以运达全球。在荔枝价格构成中,物流成本长期占据大头,今年显著降低,背后正是统一大市场建设在微观层面的生动体现。得益于冷链物流的飞速发展和物流成本大幅下降,各地的荔枝价格较往年明显下降,消费者纷纷实现了“荔枝自由”。

物流成本的下降,得益于统一大市场下流通体系的优化与创新。首先,全国性物流网络的整合与协同发挥了关键作用。2025年开通的粤港澳大湾区首趟高铁“荔枝专列”,实现“朝发午至”的跨区域配送,运输效率提升3倍以上。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实现了物流资源的精准调配与全程监控,进一步压缩了物流成本。

其次,区域间的合作与协同也助力物流成本下降。各地打破行政边界壁垒,提高了流通效率。例如,在荔枝运输过程中,不同地区的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配合,为冷链运输车辆开辟绿色通道,减少了运输途中的时间延误和额外费用,为更多的农产品生产主体直接销售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减少了中间环节。如小红书上荔枝果园的网上销售多了起来,终端价格下降了,农民的销售收入还增加了。

规模经济驱动消费升级与产业融合

规模经济优势带来消费升级。从消费地来说,广东本地消费以12.4%的占比位居第一,江浙沪是重要的消费区域。上海的消费者早上下单,借助顺丰冷链直发,第二天就能收到从树上新鲜采摘的荔枝,吃到和广东本地一样新鲜的荔枝。这背后体现了大湾区和长三角两大区域的紧密联系。大量商品流通带来规模经济,摊薄了固定成本,带动了平均成本下降和荔枝最终销售价格的下降。

推动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融合发展成为重要路径。一是加大荔枝加工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目前,下午“三点三”来杯茶饮已成为很多人每天的刚需,各大茶饮品牌开发了很多季节限定的荔枝风味饮品。通过将一些荔枝加工成果汁、荔枝酒等,拓展了市场销售范围和时间,也进一步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充分挖掘荔枝的附加值。

除了走出去,还要引进来,依托荔枝发展文旅融合产业。夏季不少人冒着酷暑奔赴马来西亚槟城,除了世界文化遗产乔治城,一个重点项目是到榴莲园品尝榴莲自助。类似的,以茂名为例,当地依托丰富的荔枝资源,大力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打造了中国荔枝博览馆、荔枝主题街区、荔枝乐园等旅游项目,将荔枝知识普及、荔枝采摘、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相结合,吸引大量游客。2025年茂名高州举办荔枝嘉年华,发布“荔乡之旅”精品路线。今后,可进一步与音乐节、演唱会等形式相结合,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这种产业融合模式,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提升了荔枝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附加值。

正视产业链短板:让发展红利惠及末梢

在荔枝丰收、市场繁荣的背后,农民在收入分成中占比较低的问题仍需关注:一方面,农民在市场中缺乏议价能力,收购商压低价格使得农民的利润空间被压缩。另一方面,农产品流通环节多导致利润分流,农民最终获得的收益有限。虽然现在有电商直销渠道,但是农民专业运营能力不足,缺乏规模优势导致冷链快递成本较高,缺乏竞争力。

通过整合土地资源,建立“合作社+公司+农户”,推动产业规模化,共用产地标识,形成区域品牌,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将促进未来荔枝产业长期发展。中山大学等高校也积极参与智力帮扶,通过产学研合作,帮助企业开展产品研发,开发荔枝深加工产品,提升产业附加值。此外,还利用高校的人才资源,为荔枝产业加强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

建设统一大市场,续写更多“荔枝故事”

统一大市场建设为荔枝产业带来了发展机遇,物流成本的降低、市场流通的顺畅是其微观体现。要实现荔枝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还需通过产业融合,推动荔枝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通过深加工延伸价值链,以文旅融合拓展消费场景,同时依托政策支持(如茂名发放 300 万元电商消费券)与物流企业采购承诺,优化利益分配机制。让更多人共享产业发展的红利,共享荔枝带来的消费升级。

一颗荔枝的流通轨迹,映射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逻辑:以技术进步扩大市场版图,以规模经济激活消费潜力,以产业协同拓展价值空间。当岭南荔枝以亲民价格摆上东西南北的餐桌,当农户收成与市场热度高度相关,这不仅是消费升级的缩影,更是中国经济韧性的体现。唯有持续突破市场壁垒,推动要素和商品自由流动,才能让更多“荔枝故事”续写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系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应用经济学系主任 张莉)

 

【责任编辑:严玉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