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随笔】乘势而上,助燃夏日经济

【新闻随笔】乘势而上,助燃夏日经济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2025-08-11 15:38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作者:叶胥(西南财经大学消费研究中心副主任、副教授)

时下,暑运已过半,民航、铁路等方面的客流量稳步增长。数据显示,全国铁路累计开行旅游列车266列,2025年暑期前两周,境内出游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30%。不断上扬的出游数据,勾勒出夏日经济火爆的发展态势。从繁华夜市到消暑家电,从异彩纷呈的文旅活动到多元丰富的研学之旅,夏日经济作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季节型经济,不断呈现出新气象。

夏日出游项目日益多元。无论是山林徒步、沙漠露营、空中跳伞等户外运动,还是氛围感十足的水上音乐节,都在以独特的方式为人们带来夏季独特体验,成为夏日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数据显示,“五湖穿越”搜索量同比上涨近90%,新疆“赛里木湖跳伞”搜索量暴增600%。这股热潮不仅带动了户外装备、清凉饮品、演出周边等消费类型的蝶变,更为夏日经济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产品上新速度不断提挡。可以看到,市面上消暑产品加速上新,各式饮料、防晒新产品接踵而至。文旅活动深度融合也通过“文化IP+场景体验”等新玩法,将静态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消费产品。此外,夏日还是亲子出行的高峰期,由此衍生出的健康餐饮、亲子服饰等消费项目,也是助推夏日经济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夏日经济持续火热并非偶然,其背后离不开政策的精准发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文旅创新融合的强力推动。近年来,我国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对中小微企业的扶持政策明显增强,这些共同促进了夏日经济的繁荣发展。时下,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已经延伸至更多的县域和乡镇,不断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为“去远方”创造了前提。此外,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给人们提供了崭新的消费体验,回应了大众对夏日出行的期待与诉求,让人们有机会邂逅文化盛宴、激发情感共鸣,进而产生更多消费流量。

作为观察我国经济活力的一个窗口,夏日经济彰显出我国消费市场的巨大潜力,如何在发展举措上持续加码,让其更加强劲有力?

扩大夏日经济规模,需以产品内容为牵引,在产业链条、触及内容和消费形式上多管齐下。比如,全方位拓展夏游、夏食、夏饮、夏装、夏夜等全产品链条,同步配套夏日养生餐、清凉暑居、夏日户外等特色衍生服务,延长夏日经济产业链条。充分用好凉爽和夜间两个“招牌”,开发一些新型夏日消费项目,拓宽夏日经济的可及内容,丰富相关消费形式、提升消费品质。

发展夏日经济,离不开强化基础设施和相关保障政策的支撑。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快设施改造,比如,进行户外防雨防晒降温设施加装、重点路段的安全监测设备布设和照明系统升级。同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智能停车系统、夏日专线公交、餐饮购物、露营和房车点建设。

在传播方式日益多元的今天,夏日经济的火热也有赖于互联网的助推作用。当更多人愿意通过网络媒介分享旅游体验,相应的传播效果便不断叠加,让经济发展迸发活力。比如,可通过一系列线上直播、平台推介等方式,强化线上初体验与线下沉浸式体验的联动,支持社区和周边公园景区共建轻量化夏日消费项目。也可鼓励一些商圈结合夏季主题改造外摆区域,增设临时互动摊位与便民服务驿站,提高夏日经济覆盖面、可及性等等。期待夏日经济能够更加蓬勃,不断开拓消费空间,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光明日报》(2025年08月11日 02版)

【责任编辑:于涵】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