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阅兵”

9月12日上午,迎回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

跨越时空的“阅兵”

来源:人民网-辽宁频道 2025-09-13 09:10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思念曲》悠然响起,小号声在机场上空回荡。

9月12日上午,迎回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的运-20专机降落在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这架刚完成九三阅兵任务的“国之重器”,刚刚带着英烈俯瞰祖国的大好山河。

执行第十二批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转运任务的运-20进入中国领空后,首次采用“五机编队”的方式,由4架歼-20伴飞护航,与往年相比护航规格更高。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沈阳桃仙国际机场以“过水门”最高礼遇迎接英烈回家。人民网记者 邱宇哲摄

飞机缓缓通过水门,银翼在秋阳下熠熠生辉。随着舱门缓缓开启,30位志愿军烈士终归故土。

引灵手徐泽东高擎国旗陪伴着“战友”。9月3日,徐泽东曾高擎军旗走在受阅方队的前列,在他身后是威武雄壮的受阅部队。今天,他再次擎旗,在他身后的,是30位志愿军英烈的遗骸。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阅兵”,徐泽东的步伐坚定有力。

在韩国仁川国际机场,引灵手徐泽东引领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礼兵护送英烈遗骸棺椁登上空军运-20专机启程回国。空政宣传局供图
沈阳市浑河桥东侧,摆放着东风—5C导弹的受阅照片。人民网记者 汤龙摄

12时整,运送烈士遗骸的车队经过沈阳浑河桥,辽宁省军区战士李飞笔直站立,在他身边是东风—5C导弹的受阅照片。车队缓缓驶过,泪水从战士的眼里夺眶而出。

这是两代中国军人跨越时空的对话。“想让先烈们看看,当年他们用生命守护的祖国,如今有了多么强大的军队。”李飞说。

沈阳市人民广场上,大学生们手持阅兵的图片,告慰英烈。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在沈阳人民广场旁,早早就汇聚了等待英烈回家的市民。当车队经过时,多位市民同样举起了阅兵的照片。“当年他们都是孩子啊,想让他们看看咱们的先进装备,看看咱的激光武器,看看咱的无人机!”王先生一直拿着照片远远望着,直到车队完全消失在视线里。

航空工业沈飞的青年技术人员拿着受阅战机的模型迎接烈士遗骸。航空工业沈飞供图

迎回车队经过北陵大街,来自航空工业沈飞的青年技术人员拿着受阅战机的模型迎接烈士遗骸。“今天我们的先进战机一批又一批列装部队,如果他们能看到一定会为我们的中国战机骄傲!”航空工业沈飞技术专家刘伟建说。

陆军方队、海军方队、歼击机梯队、舰载机梯队……从沈阳桃仙国际机场到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29.7公里的归途上,很多市民拿着九三阅兵的照片,连成一道特殊的仪仗。车队经过时,有些市民一手举着照片,一手在擦拭眼泪。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前,志愿军老战士等候战友的归队。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门前,程茂友、南启祥、曹家麟等志愿军老战士,早已在这里等候战友的归队。“曾经,我们在朝鲜战场上以劣势装备战胜了优势敌人,今天不一样了,我们有一流装备了!战友们,你们的梦已经圆了!”从九三阅兵仪式观礼归来的老战士王铁军,第一时间来到这里,告慰牺牲的战友。

“这是全世界最先进的导弹!”96岁的老战士程茂友缓步走到战友罗沧海烈士的墓前,将受阅导弹照片,轻轻摆在墓碑前。

志愿军老战士南启祥再次为战友吹响了冲锋号。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滴滴答,滴滴答……”车队进入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志愿军老战士南启祥又一次为战友吹响了冲锋号。

此刻,一架航空工业沈飞生产的先进战机,正飞过陵园上空。

【责任编辑:陈丹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