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聚焦|穿透历史 链接当代:中外学者相聚上海再探“何以中国”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约500名中外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再探“何以中国”。

中国聚焦|穿透历史 链接当代:中外学者相聚上海再探“何以中国”

来源:新华社 2025-10-15 20:43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新华社记者许晓青、周心怡、唐斯琦 1591年在科隆出版的《欧几里得几何原理》与1858年在上海出版的《几何原本》在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现场一同陈列,仿佛展开一场“文明对话”。

第二届世界中国学大会14日在上海拉开帷幕,约500名中外学者围绕“世界视野下的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的主题,再探“何以中国”。

多位知名学者在主论坛指出,中国学研究“正在变得更加全球化”,面对各种挑战,当今世界更加希望了解中国、学习中国,然而今日之中国依然尚未被世界完整理解。读懂中国、问“道”中国,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有助于人类携手迈向更好的未来。

——读懂中国

一段时间来“中国之问”盛行起来。为什么是中国?中国式现代化究竟有哪些优势?与会中国学专家认为,回答“中国之问”,需要溯历史源头,循文化根基,躬耕中国学。

“中国学的全球化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英国知名作家、评论家马丁·雅克在大会发言中指出,他所观察、研究的中国学,正在进入2.0版。“中国学不再以西方为中心。”“全球南方国家也以中国和中国学叙事为标杆,这与西方的一些偏见论述已迥然不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说:“当中国学日益成为国际显学,我们在实践中愈发感到:离开中国场景,任何关于中国的叙事都有可能变成隔岸观景。拓展中国学研究,治学之道在于立足中国大地、深入中国场景。”   林尚立认为,唯有把研究“嵌入”五千年连续文明、超大规模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三重场景”,才能真正读懂中国,进而解释中国,乃至造福人类。

——问“道”中国

首届世界中国学论坛于2004年在上海举办时,与会嘉宾绝大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国际汉学家。到2023年首届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举办时,已经有了“以中国为方法”的新思维和新论述。

德国著名汉学家施寒微是世界中国学大会的老朋友,2023年在大会上他提出,欧洲人也要开始一次新的“长征”,向中国学习,就像中国向欧洲学习一样。本届大会,他再次来到现场真切感受到世界范围内中国学研究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变革趋势。

在大会特别定制的“中国式现代化”参访活动中,更多来自全球南方国家的中国学专家结合实地走访体验,不约而同聚焦探索“中国方案”中所蕴藏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方法。

在徐汇滨江参观时,来自巴基斯坦的学者赛义德·哈桑·贾维德说,这里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一切为人民服务”,这是实实在在的“治理之道”。

而阿根廷学者马豪恩则关注“中国方案”与当前拉美产业政策、区域一体化及技术升级的“共通性”。他认为,不能停留在纸面上去解释中国,而是要了解中国人的所思所想,学会运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逻辑,为重新思考拉美自身发展道路提供更多启示。

——在互鉴中迈向未来

在主论坛上,多位中外嘉宾谈到“人类站在新的十字路口”,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和“中国方案”持续关注。

“贯通古今,中国学是面向未来的学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认为,只有不断完善中国学知识体系,在学术上深入解读中国,才能以中国智慧、中国理念更好地贡献世界。

意大利威尼斯大学校长李集雅说:“温故而知新,当前世界各地的人们青睐翻阅中国古代典籍,其所汲取的中国智慧,包括追求和平、讲究中庸等,也包含积极开放和勇于面向未来的精神。”   林尚立认为,面向未来的中国学研究,应具有“贯通古今的广度”和“探寻中国道路文明内涵和挖掘中国道路全球价值的深度”。

年轻的希腊西马其顿大学教授康斯坦丁诺斯说,文明的交流互鉴不仅是全球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人类精神探索的不竭动力。“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更有美好的未来。在这个时代,你不能不来中国。”

【责任编辑:王晗】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