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绿色发展既是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深刻变革,也是一场系统性转型。近年来,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中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绿色期货市场不断壮大,成为推动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力量。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把更多金融资源用于促进绿色发展。证监会在《关于资本市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实施意见》中也专门提出,稳妥有序推进碳期货市场建设和碳排放权期货研发上市。研发更多符合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绿色低碳期货期权品种。
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建设绿色期货市场,不仅是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抓手,更是我国金融改革深化的重要方向。
亮点一:打造绿色期货交易新高地,制度体系日趋完善
在“十四五”期间,绿色期货发展步入快车道。一系列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为绿色品种的推出和运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广期所作为国内首家以绿色发展为定位的期货交易所,确立了“服务绿色低碳发展”的战略使命,为我国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开辟新路径。
同时,监管层正加快推进绿色品种认定机制与标准化体系建设,鼓励各交易所围绕绿色产业链开展研发并探索“绿色优先审评”机制。从绿色合约设计、交割环保标准到绿色标签认证体系,全国统一的绿色期货制度框架正在加快成型。这一顶层设计的持续完善,标志着我国绿色期货市场正从“产品驱动”迈向“制度引领”。
亮点二:绿色品种持续扩容,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十四五”以来,中国绿色期货市场加快扩容,从无到有、由点及面,逐步形成多品种、多场景的服务体系,成为企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支撑工具。
广期所推出的工业硅期货,已成为光伏产业的重要价格风向标。尤其在硅料价格大幅波动期间,期货市场有效发挥“稳定器”作用,帮助企业稳住预期、优化产能。2024年,工业硅与碳酸锂期货交割量分别占全球消费量的15%和24%,碳酸锂已成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关键定价参考。
在循环经济领域,上期所推出的再生铝合金期货反响热烈,2024年累计成交量突破1.2亿手。企业通过期货市场实现再生铝与原生铝的价格差异化定价,环保溢价稳定在每吨200至500元之间,带动重点铝加工企业再生铝使用率提升约15%,有力推动了资源回收利用。
绿色农业方面,大商所通过在豆油交割规则中引入可持续认证贴水机制,引导企业采购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使可持续豆油交割比例提升至15%以上。郑商所则通过“白糖期货+保险”项目推广绿色种植模式,2023年项目覆盖蔗田超过50万亩,显著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提升了农业绿色转型的科学化水平。
这些案例表明,绿色期货产品正逐步走向产业链深处,助力企业有效管理成本、控制风险、提升效率,在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亮点三:面向“十五五”,构建面向未来的绿色期货新格局
展望“十五五”,绿色期货发展将迈上新台阶,重点围绕三个方向持续突破:
一是加快推出碳排放权期货。当前,全国碳市场价格波动剧烈,现货市场缺乏中长期价格锚定机制。发展碳排放权期货,有助于形成更为稳定、公允的碳价基准,为企业提供完善的碳成本对冲工具。
二是拓展能源类期货品种。电力期货是构建现代电力市场的重要支撑。通过锁定电价、管理用能成本,为电力企业和制造业提供稳健经营工具。同时,绿氢、氨能等新型能源品种也将纳入中长期研发规划,服务氢能经济与未来能源革命。
三是深化绿色期货的国际合作。当前,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已实施。我国需加快与国际碳市场的制度对接,推动清算、交割、认证等机制与国际标准衔接。推动绿色品种纳入“期货通”,提升绿色资产的全球配置效率,增强我国绿色金融的国际话语权。
结语:以绿色金融之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新图景
绿色是发展的希望,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绿色期货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品种体系持续扩容、国际合作稳步推进,一个开放、透明、高效、可持续的绿色期货生态正在加速形成。
未来,绿色期货将在支撑“双碳”战略、保障产业安全、推动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以“绿色金融”这篇大文章为主线,中国期货市场正奋力书写助力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作者展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金融学院院长,北京市委党校第69期中青一班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