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十五五”规划机遇,谋求香港崭新未来
叶刘淑仪
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10月20日至23日召开,会后将公布“十五五”规划(2026-2030年),继续推动国家在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是关键的五年。自2021年开始的五年间,也就是“十四五”规划期间,在党的领导与有效市场运用的共同作用下,加速了中国式现代化。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培养创业精神、推动贸易投资多元化、扩容自贸试验区、加速科技创新,为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显著提升国家竞争力与创新能力。
事实证明,相关举措成效斐然:2024年,我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货物贸易额达3.1万亿美元(约24.2万亿港币),占全国外贸总额50.7%,显著高于2021年的45.3%。绿色转型亦取得重大进展,据国际能源总署数据,2024年中国清洁能源投资达6250亿美元(约48,750亿港币),占全球总量近三分之一,涵盖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核能、绿色燃料及智能基建等领域。
然而,随着我国迈进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时期,新的挑战不断出现。保护主义抬头、单边主义盛行、地缘政治紧张,严重威胁全球稳定。在此背景下,中国须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经济韧性、破解人口与消费领域的难题。新发展阶段须着力加强社会建设,走稳创新驱动、可持续增长的道路。
国际方面,全球治理欠缺力度、多边体系遭到侵蚀,全球南方的代表性不足,时代召唤我国发挥更大领导作用。9月1日,在天津举办的上合组织峰会上,我国宣布实现全球治理倡议应秉持五大原则,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当今世界日益动荡,意识形态不断分化,这一倡议的提出恰逢其时,为国际社会提供了价值观指引。
应对重重挑战,中国需持续深化改革、追求创新。“十五五”规划的核心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即运用人工智能提升生产力、改善民生的科技与产业。“新生产力”一词绝非空泛的口号,它标志着一场崭新的工业革命正在拉开序幕。正如蒸汽机、电力、化石燃料及互联网在过去深刻变革了生产模式,如今人工智能将重塑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制造业、服务业到科学探索,乃至深海、极地与外层空间等各个领域。
中国的科技优势远不止于人工智能,不仅在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机械人技术及航天科技领域引领全球,更在半导体、生命科学、创新医药、航空及国防等产业亦迅猛发展。凭借这些优势,中国将持续成为全球增长与创新的关键驱动力。
扩大内需同样关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私人消费占GDP比重56.6%,较全球平均水平低约17个百分点。因此,亟需制定提振家庭消费的相关政策,以释放消费潜能,让区域与行业之间实现更为均衡的经济增长。
随着中国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香港特别行政区理应起到关键角色。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将为香港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科技协作、积极迈入新市场,香港可分享内地超大规模经济体红利。
作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领先的国际金融中心,香港拥有现代金融、专业服务、仲裁调解、全球资本对接等得天独厚的优势。凭借与东盟的深厚联系及对中东、拉美、非洲新兴市场的开拓,香港必将成为内地现代化与全球联通的重要桥梁。
香港应积极跟上国家前进步伐,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为国家崛起贡献力量,为自身繁荣开拓未来。
作者是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会议召集人及立法会议员。
本文的英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香港版》评论版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