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利亚大学退休教授、巴西民主经济学家协会成员玛丽亚·路易莎·法尔康·席尔瓦11月20日在《中国日报》撰文称,中国在拉丁美洲扮演的角色正在悄然转变。多年来,中国在拉美的形象同大型基建和大宗商品进出口紧密相连,但如今,中国正在成为推动拉美能源转型、环境保护与低碳发展的重要金融力量。
这一转变恰逢拉美主办COP30气候大会的历史性时刻。大会选址亚马孙雨林腹地的巴西贝伦市,极具象征意义:亚马孙不仅是地球之肺、全球气候关键调节器与生物多样性宝库,更是千百万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在此举办全球气候谈判,凸显了保护这一生态系统的紧迫性,也彰显了全球南方在塑造气候解决方案中的核心地位。
文章提到,面对减排承诺与高碳经济转型的压力,拉美各国亟需气候资金。中国凭借在绿色债券发行、太阳能与风能融资、绿氢探索等领域的领先实践,正在弥补传统多边金融机构反应迟缓的不足。自2015年前后,中国进出口银行等中资银行率先引入环境条款,扩大可持续项目融资规模。如今,中国企业成为拉美可再生能源领域建设的主力军,中国国家电网跻身巴西最大的输配电运营商。
作为2023年占全球绿色债券市场20%以上、增速领先欧洲的绿色金融大国,中国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贡献者。巴西作为中国在拉美地区最大贸易伙伴,凭借亚马孙生态优势与“热带森林永久基金”等倡议,有望成为对接中国资金与生态保护的战略支点。
面对迫切的能源转型需求,拉美各国对绿色资金如饥似渴。此时,中国的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能源企业已然携资金与技术强势进场。国家电网已成为巴西最大的输电运营商之一;三峡集团则活跃于巴西的水电、风电和太阳能领域;在智利,中国资本积极参与绿色债券,助力清洁交通。
与美国的气候政策相比,中国的角色更显突出。当美国在气候议题上摇摆不定时,中国提供了“信贷+技术+合作” 的一揽子方案。这种差异在拉美看得尤为清楚。当前,拉美站在了十字路口:是延续传统的依赖模式,还是主动塑造绿色未来?
文章表示,中国的绿色金融合作提供了一条区别于传统发展路径的新选择,拉美各国需建立完善的气候金融框架,在把握选择主动权的同时,确保绿色合作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 (谷烨华 王辉 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