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我们能关起门、或者提高进口“门槛”来抵挡汹汹的进口粮食吗?几乎不行。中国农产品市场越来越开放,但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水平非常有限,不足以弥补与出口强国的竞争力差距。我们现有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为15.2%,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粮食产品虽然实行关税配额制,但配额内关税只有1%;配额外关税最高也只有65%。所以,实行贸易保护的空间非常有限。
未来,过小的土地经营规模仍将制约尖端的、集成的农业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和推广,并且进一步制约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和粮食持续增产。所以,李克强总理在前面提到的那次演讲中谈到,在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农民在自己承包的小块土地上精耕细作,但要更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小规模经营就显示出其局限性。
他还说,中国农业生产要再上新台阶,必须适度扩大经营规模,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走农业现代化之路。以家庭经营为基础,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更好地“供养中国”,也会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按照惯例,每年12月下旬会召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这是研究“三农”政策措施最重要的年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被一些消息灵通人士认为是这次会议的一大主题。那么问题又来了:在越来越大的资源、人口、市场压力下,守住粮食“底线”,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中央能出什么新招、大招呢?
而对于咱们老百姓来说,未来中国人的饭碗里,到底会装谁种的粮呢?你会更多吃的是东北黑土地的“长粒香”还是湄公河流域的越南米?蒸馒头更多是用中原小麦磨的面粉还是加拿大的硬质小麦?炒菜用的油会是东北大豆榨的还是来自美国中部平原?现在,这些问题还都没有答案。(记者 董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