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福州2月5日电(记者 蒋巧玲 实习生 王悦)“海上丝绸之路”的名称最早缘于何时何地?“海丝”与“陆丝”有何区别,在历史上各自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如今的马来西亚新诗巫人,为何保留着浓浓的福州口音?东亚历史上的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竟然是由福建人建立起来的……
关于“海上丝绸之路”,一层层神秘面纱在新华网微讲坛上被揭开。4日,“海上看中国”微讲坛第二讲开讲,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福建省海洋文化中心主任、海上丝绸之路区域与文化建设智库首席专家苏文菁作客新华网,解密你不知道的“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谁取的名字?
其实这个名字是个“老外视角”
中国虽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闻名遐迩的“丝国”。但是,最早之前,这个名字确是西方人取的。
根据记载,19世纪中后期,“丝绸之路”一词最早见于德国学者李希霍芬的著作《中国》(共5卷)一书。李希霍芬在对大清帝国18个行省中的13个省份进行考察书后,著有《中国》一书。书中,他把古代陆上的中外贸易通道形象地称为“丝绸之路”。此后,1903年,法国驻华使团翻译官沙畹在其著作《西突厥史料》中提出,“丝路有陆、海两道,北道出康居,南道为通印度诸港之海道”,认为“丝绸之路”应有海、陆两条通道。
由此,“海上丝绸之路”之名初具雏形。此后,在李希霍芬和沙畹两位学者的传播下,“丝绸之路”才被西方学术界广泛使用,西方人也由此建立起了对中国的认知体系。
“‘海上丝绸之路’是在西方汉学里诞生的,它其实是一个‘老外视角’。”苏文菁说,这是西方学术界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
如果说,“海上丝绸之路”是西方无意间送给中国的一份“礼物”,那么,日本则是第一个传递这份“礼物”的亚洲国家。
二次大战之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崛起,这点可从一组比较数据中看出。
1950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为1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仅2.6美元,分别是当时美国的3.8%和7%;1985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达12950亿美元,人均产值10698美元,分别是美国的43.8%和86.1%。由此可见,日本战后30年,经济突飞猛进。
在经济复苏的同时,日本亟需在文化上重新审视自己。1966年,东京大学三上次男创作了《陶瓷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书中暗喻,那个时代东方人的物产支配了世界,东方人的价值是社会的主流。1968年,日本学者三杉隆敏在著作中直接用“海上丝绸之路”代替了“陶瓷之路”,这本书的书名为《探索海上的丝绸之路》。
苏文菁说,这是日本学术界第一次正式使用“海上丝绸之路”,而从“陶瓷之路”的提法中,我们已能感知陶瓷在这条通道上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