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人体器官捐献“瓶颈”
捐献意愿不强、捐献率偏低,是造成我国器官供需比差距很大的根源所在
卫生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有30万患者急需器官移植,但只有约1万人能够完成移植。
我国尽管已是仅次于美国的器官移植完成数量第二大国,但器官紧缺、供体不足、供需比悬殊,已成为当下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近期在多地采访了解到,我国各地每年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数量极大,但受制于多重因素影响,供需间的巨大鸿沟并未有效缩小,公众对器官捐献普遍抱有“不了解、有抵触、顾虑多”的畏惧态度,众多患者只能在等待中继续忍受病痛甚至结束生命。
供体来源极为紧张
“从我进入角膜专业的那天起,工作中就一直遭遇着一个难题——角膜供体稀缺。”从医50余年的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教授陈家祺说,从技术上讲,我国角膜移植手术已没有任何难度,但没有角膜供体,再好的技术也派不上用场,很多患者只能在黑暗中煎熬等待。
作为陕西省唯一的眼库,2004年至今,西安市眼库共接受无偿角膜捐献67例,但全省有15万患者需要角膜移植。死刑犯、国外捐献一度占到该眼库供体80%以上,但随着2015年我国全面停止使用死囚器官作为移植供体来源,角膜供需间的矛盾进一步凸显。“我们2个病区有600多名患者排队登记。在不新增病人的情况下,也需要两三年才能全部做完。”西安市眼库主任银勇说。
自2009年起,我国陆续在一些省市开展器官捐献试点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全国,器官捐献数量逐年提升。来自中国红十字会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的数据显示,全球器官供需比大约是1:5,而我国是1:30。2010年,我国每百万人口中只有0.03人实现了成功捐献,2013年,每百万人口中有0.63人实现捐献。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的广东,近5年累计成功捐献570多例,占全国总量的五分之一左右。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何晓顺说,尽管如此,与发达国家相比,捐献意愿不强、捐献率偏低,依旧是造成我国器官供需比差距极大的根源所在,因等不到器官源而耗尽生命的危重患者占了总数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