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博士返乡笔记》提出的乡村问题
关于“乡村的破落”《手记》对农村的破产状况,人的精神的颓败,以及乡村文明的没落的许多描述,相信许多人都有同感。特别是在春节许多城里人回老家期间、以返乡手记的形式发表,确实戳中了许多人的痛点。其中关于交通、打工、人情、世故等,笔者在春节、平时回乡及农村调研时也是感同身受,具体不表。
但怎么看乡村这些变化,老记认为《手记》用悲哀、心肠变硬等词语来表达否定,并引用一名打工者的话说:“真希望邓小平没有搞改革开放,我也愿意日子苦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每天跟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把问题归咎于改革开放,是不恰当的。个别人吐槽、偏激想法甚至是开玩笑的话,怎能当真?
用全面、辩证、发展的眼光和过程论的观点看,当前部分农村的破败,首先应肯定发展和进步——农民大量进城打工了,乡村当然会破败。当前,城市化浪潮不可阻挡,城市生活为多数农民向往。在现有生产力水平和人多地少国情下,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所以,30多年来,工业化、城市化带着大量农民进城打工,农民子弟上大学后也定居城市。这是他们自由选择的必然结果。对城市生活,他们心向往之。对此,我们应该积极看待。
农村“空心化”的背后,其实是城市不断扩大,高楼林立,热闹繁荣。可以说,农民减少及其带来的农村破败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带来的结果,同时也意味着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这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特征和必经阶段。
当然,等我们国家发达了,也许有一天农村也会和城市一样欣欣向荣。那是后话。为什么说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就是这个道理。其实,目前不少地方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比如农民返乡、资本务农、农村户口吃香等等,有的甚至提出逃离“北上广”,农业成为新蓝海。资金、人才、产业向农村转移,这也许意味着未来农村的大发展、农业的新空间。
国人普遍都有怀旧情结。许多知识分子也对传统乡村社会念念不忘,所谓乡愁。正如一位朋友看了《手记》后对老记说的那样:“我们阻止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但如同一夜民国,总有一些人对封建王朝有着别样的情怀。”这其实也可理解。但我们既要怀旧,也要往前看,更要往“全”看。我们都怀念故乡,却不会拒绝现代文明。如果不顺应工业化、城市化浪潮,我们或许可以保留传统乡村文明,可以不用抛妻弃子外出打工,但我们国家有发展吗?社会有进步吗?那样,我们国家或许将一直停留在农业文明时代,何谈“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何谈民族复兴?
同时,我们还应多从大多数农民的立场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分子视角来看乡村问题。外出打工、求学、进城落户大部分是自主选择的。即使目前仍留在农村单纯务农的农民,实际上现在大多数还是比较满意于现状的。老记在农村多年采访发现,甚至是最穷那部分还在村里种田种树的农民,对打工增收、取消农业税、发放补贴、新农保等近年来一系列惠农新政和农产品价格的稳步上涨,多数还是满意的。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农民,联系当年的困难,更是感觉天翻地覆,欢喜振奋,幸福洋溢。那些关于乡村社会断裂、乡村文明跌落等问题,更多是部分知识分子的乡愁、理想甚至失落。纯农民们看问题,其实更为现实。
当然,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应该是城市和农村共同发展,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努力让农村更有活力,让农民更为体面,让农业更大发展。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更好地保留、传承和发扬知书达理、崇文尚义、尊老爱幼等中国传统乡村文明的精华,更有乡愁。但这需要时间,需要过程,需要大家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