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抓住用好进而拓展延伸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战略对策
1.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我国继续抓住用好进而拓展延伸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重要动力支撑。
紧密围绕新一轮全球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发展态势,深入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一个必须自主创新、愿意自主创新、能够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1)着力消除企业寻租空间,使创新成为企业获取市场和利润的主要途径。
关键是减少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在政府起主导作用的土地、资本等要素配置领域实行公开透明,强化事前事后监督;在全社会真正形成创新光荣、寻租可耻的观念,矫正当前一些地方存在的不正常政商关系,将企业“逼”到只能依靠创新获取利润和市场的路上去。
(2)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突破产学研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使企业和科研机构愿意创新。
一是净化科研风气。加强对科研道德、科研作风的教育,彻底摈弃浮躁、轻率、武断的不良科研风气,逐步改变以论文和项目论科研价值的取向。
二是改革科技管理体制。消除“官本位”色彩,尊重科研人员自主性和独立性,尊重创新客观规律,宽容创新失败。
三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企业及时申报专利,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加快探索设立企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基金,积极培育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鼓励设立知识产权咨询评估机构和展示交易平台。
四是突破产学研有效结合的体制机制瓶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形成以资本和利益为纽带的战略联盟,使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紧密;推动人才、知识和资本要素有效结合,促进科技、教育和经济互动发展。综合运用贴息贷款、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对关键性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风险投资等予以支持。组织召开科技项目推介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保障创新对人才、资金和市场的需求,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一是为创新人才提供良好的创新氛围。为吸引创新人才营造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包括宜居的生态环境、安定的社会秩序、法治化的市场环境、相对自由的思想环境及发达的资讯体系。
二是建设有利于促进创新的金融体系。成立支持创新的政策性银行,健全创新信贷担保体系,鼓励风险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金融组织成长,增强金融对创新企业的支持。
三是增强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支持作用。争取将创新要素集聚地区的政府采购纳入GPA例外情形,支持当地企业的自主创新;创造公共服务平台,为本土高技术产品供货企业和用户进行“配对”提供便利;将政府采购中本土高技术产品的比重和当地官员政绩适当挂钩。
2.全面深化改革,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与发展活力,为我国继续抓住用好进而拓展延伸重要战略期提供不竭动力。
(1)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领域改革,把财税、金融、价格、国有企业、垄断行业等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进一步发挥对其他领域改革的“火车头”牵引作用,力争到2020年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2)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创新行政管理方式,逐步减少对微观事务管理,正确履行其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的职能。
(3)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
在继续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同时,加强对合法财产权的保护,特别是对无形财产权——知识产权的保护;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4)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
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反对地方保护,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注重发挥市场形成价格的作用。
3.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我国继续抓住进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创造更有利的外部条件。
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创新开放模式。坚持出口和进口并重,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坚持全球合作与区域合作相统一,在继续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积极培育和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
(1)加快“走出去”对外投资
一是完善应对国外投资审查机制。深入研究发达体的投资审查规则和案例,摸清其审查的敏感主体、敏感地区和敏感行业,建立我国境外投资核准时的“敏感提醒”规则,加强对企业境外投资的指导。
二是完善境外政治经济风险防范和应对机制。对我国投资较集中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实施重点援助,换取对我国投资的支持和保护。通过境外中资企业商会、驻外使领馆等,帮助中资企业与当地建立联系,及时发布境外投资风险预警信息。
三是严格实施企业在东道国履行社会责任特别是生态环境责任的制度。
(2)扩大进口
进口战略调整方向主要是:在继续鼓励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的同时,加强消化吸收再创新。在继续鼓励进口资本品的同时,适当扩大消费品进口规模。在继续加强国内知识产权保护的同时,加强与国外政府磋商放松对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管制。在调整进口战略的同时,更加重视国家经济安全问题。随着进口规模扩大,进口对国内经济的冲击可能显现,要加强进口扩大后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分析,着力推动进口与国内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3)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以二十国集团要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审查SDR篮子货币标准并择机加入新货币为契机,推动人民币加入SDR篮子;另一方面,推动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直接投资中的使用,促进香港、伦敦、新加坡等人民币离岸市场发展,扩大与国外央行货币互换范围。
(4)大力推动实施自贸区战略
在加强对TTP和TTIP发展趋势和影响深入研究的同时,按照“三个圈、四条线”的思路,力争使自贸区谈判取得新突破,努力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使之成为我国区域和国际合作的重要战略支点。
三个圈:第一圈是“两岸四地”,以内地与港澳CEPA、海峡两岸ECFA为基础,逐步整合为囊括两岸四地的自由贸易区,适当加入关于知识产权保护、服务贸易、劳工、环境等的较高标准。第二圈是“10+1”,着力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第三圈是“10+3”和“10+6”(RCEP),积极推动完成中韩、中日韩、中澳、中印自贸区谈判,努力营造东亚自贸区大
格局。
四条线:第一条线,以中韩、中澳自贸区谈判为杠杆,加快中日韩和中印自由贸易区谈判,打造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在东亚地区形成中国-东盟、中日韩、中印三大自贸区并逐步整合。第二条线,创造条件尽快启动中欧自贸区谈判。第三条线,以上合组织为基础,启动部分成员国间的自贸区谈判,推动中俄自贸区谈判,逐步拓展至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第四条线,加快中国与南部非洲关税同盟的自由贸易区谈判,将我国与非洲国家和次区域的自贸区谈判逐步延伸至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
(5)深化中美全方位多层次利益融合,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
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对于我国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具有重要意义,应成为未来较长时期我国外交战略的核心。加强政府、企业、民间等各层次的合作和交流,深化政治、经贸、科技、人文等多领域交流与合作,不断强化中美经济关系的互补性、互利性和互依性,以最大限度地弱化美国对我国形成的战略牵制。
(6)重视向西开放,积极拓展国际战略空间
面向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开放将成为新一轮对外开放的亮点和重点。这大致有两个取向:一是向东,主要对象是东盟发展中国家,以打造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为着力点,以中巴经济走廊、中印缅孟经济走廊等为抓手,加快推进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二是向西,主要对象是中亚、西亚、中东欧及非洲国家。未来应更加重视向西开放,以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战略重点,扩大向西开放领域,提升向西开放层次,积极拓展国际战略空间。(参与本文讨论的还有:李大伟、关秀丽、陈长缨、季剑军)(吴涧生 杨长湧 作者单位: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