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日报“改革创新看东风”系列报道

来源:新华网
2015-03-03 15:09:22

  改革创新看东风②

  大自主撑起新梦想

  本报记者 杨忠阳

  “东风1号”概念车、东风风神L60量产概念车、东风风神AX7、东风风行景逸S50,今年4月18日,东风汽车公司4款自主品牌车型在北京举行全球首发。

  这不仅创造了中国汽车企业新车发布数量之最,更标志着东风“大自主”战略迈向新的高度。

  后发者未必“不用功”

  相对于自主商用车板块的持续领跑,东风在最能代表汽车工业水平的轿车自主研发上,起步较晚,建树并不大。这也是东风汽车公司之所以受到外界诟病的重要原因。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东风缺少创新基因。从风靡一时的八吨“平头柴”,到引领中国重卡的东风“天龙”,再到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东风“猛士”,作为一家以造卡车起家的国企,东风自主创新的成果有目共睹。但为何在自主轿车开发上就如此缓慢?

  “我们承认在这一板块的发展上有些滞后于其他企业,但这里有东风的厂情及特殊历史原因。”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朱福寿表示,看任何事情都不能脱离当时的国情和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程度,就简单地下结论。“其实当时的考虑,就是要解决企业生存和发展这两大问题,先把合资企业做稳健,做扎实,做出发展态势来,再寻找一条适合东风自己发展的道路。否则你十几万职工连工资都发不了,还拿什么搞自主品牌?”

  事非经过不知难。历经两年紧张筹备,2007年7月25日,东风乘用车事业部宣告成立;两年后,东风自主轿车品牌“东风风神”对外发布,首款产品东风风神S30同时推出,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终于起步。

  “起步晚不等于发展慢,后发者未必“不用功”,相反,这时刻提醒我们,要比别人更努力。”朱福寿说。

  压力也能成动力。为加速集团在自主品牌上的“赶超”,2011年12月10日,东风在自主品牌年度百万辆汽车下线仪式上发布了“乾”D300计划,正式启动了“大自主”战略。根据该计划,到2018年,东风总体自主品牌销量达到300万辆。其中,东风品牌商用车100万辆,东风品牌乘用车100万辆,其他自主品牌100万辆。同时,东风商用车做到国内第一、世界前三;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稳居国内自主品牌乘用车第一阵营。

  大自主需要大投入。目前东风自主品牌事业已从资源支持上充分做足商品计划,涉及到东风商用车的14个整车平台和4大关键总成,东风乘用车的18款狭义乘用车、3个系列微车、3大系列发动机、4大系列变速箱以及其他自主品牌的20款乘用车和1个系列微车,东风为此将投资300亿元以上。其中,2012年研发经费支出54.6亿元,较上年增加35%。2013年研发经费支出63.97亿元,同比再增17.2%。

  走进东风公司技术中心,记者看到,这里造型设计、汽车电子试验、发动机试验、试制及工艺、竞品分析车间,正在同时进行6个产品平台和3个发动机平台的设计与供应商同步开发工作,硬件“水准”一点也不亚于国外先进车企。“目前我们投资20亿元的二期项目也已开工,项目建成后将为东风乘用车自主品牌的后续发展提供更强大的研发支撑。”指着附近的一片正在建设的工地,东风公司技术中心党委书记侯宇明信心满怀。

  自主创新,人才是基。研发经费的坚强保障,也为企业科研活动聚集了一支强大的队伍。东风公司科技工程部部长李建刚告诉记者,目前,东风公司科技活动人员已达20988人,研发人员约占企业总人数的14%,远超出国家评价体系要求的2%。此外,高、中级技术职称人员占科技人员的47%,远超出国家20%的指标。

  在大自主战略引领,东风风神AX7、景逸S50、风光360、启辰R30……一款款新品竞相发布上市,成为大街小巷一道流动的风景。

  韧性的坚持

  2012年4月23日,作为东风大自主战略的一部分,东风日产旗下合资自主品牌启辰D50在北京车展上亮相。但这款借助日产骐达平台诞生的车型并没有赢来多少掌声,甚至有人直言不讳地指出,“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

  “起步阶段借用平台,这是所有汽车厂商都在做的事情,关键要看在这个过程中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启辰D50/R50开发总监姚斌感到有些委屈,“因为别人把项目开发完后交给你做,和你自己开发完全不是一回事。”

  变化在哪里?姚斌举例说,自己此前曾经负责的一个最大项目——逍客全景天窗开发。“每次改动或者增加一点,都要与日产总部沟通,得到认可后,才能往下推进。”但他认为此次完全不一样,“很多数据都是东风日产技术开发中心和供应商进行模拟实验,反复验证得来的。”

  比如,在制动系统开发时,日产原型车匹配的是博世第七代ABS产品,但现在博世已发展到第九代产品。为做好启辰D50部件匹配,东风日产不得不跟博世中国合作。“双方派出技术工程师,夏天到苏州,冬天到呼伦贝尔,天南海北地去做验证试验。”

  尽管如此,针对启辰的质疑并没有消弭。2014年7月16日,启辰第四款产品R30在花都东风体育馆爆出3.99万元的超低价格。“今天我们这款车做成了,东风日产就没有做不了的事。”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副总经理任勇则一脸自信。

  为什么?“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东风日产启辰事业部部长颜宏斌看来,“越是小车越难做,因为车虽然小,但该有的装备还得有,该满足的法规还得满足,而小车如何控制成本,则是道大难题。”

  细心者不难发现,启辰R30无论是车身,还是底盘和发动机等都有新变化。“项目一开始,我们就决定重新开发一款发动机,启辰团队与日产团队一起参与进来,这也是东风日产首次接触到汽车最为核心的动力板块。”姚斌还告诉记者,另一个改动是用玻璃背门代替铁背门。“这对整车安全、操控和NVH(噪音、振动、平顺性)都会产生影响,这些性能怎么把握?通过这个项目,我们掌握的是较完整的开发方法。”

  作为合资自主品牌,启辰不是第一个吃螃蟹者,但由于其坚持全价值链发展,自2012年4月首款车型上市以来,短短两年多时间里就先后推出D50、R50、R50X、R30以及启辰晨风纯电动汽车共5款新车,累计销量突破20万辆,创造了我国新汽车品牌的最快成长速度。

  打破合资企业枷锁,提升自我造血循环能力,是启辰的真正追求。8月6日, 东风日产投资5亿元打造的启辰造型中心、东风日产先进工程技术中心及企业大学三大中心在广州花都奠基,这让那些不加思考的质疑终于开始变得沉默。

  “东风日产三大中心的建设,将增强合资企业自身研发能力的提升,帮助合资自主品牌启辰健康发展,有力推进东风大自主战略的实施。”朱福寿高兴地说。

  大协同推动大发展

  10月16日,神龙汽车公司合资自主品牌披露预产期。“首款轿车将于明年3月下线,5月上市。”在神龙汽车公司第四工厂在成都奠基仪式上,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邱现东说。

  不过,与人们想象中不同,神龙合资自主品牌的名称不叫“神龙”,而叫“东风风神”,品牌仍使用东风的双飞燕标志。“在整车合资企业新创品牌中,鲜有直接采用中方母公司已有品牌的,而将合资自主品牌放到中方母公司的营销渠道销售,这在业内尚属首次。”邱现东透露,目前集团已与PSA建立了一个战略联盟办公室,未来在采购、研发、制造、营销、零部件等各领域协同发展。

  大自主更要大协同。“为使我们300万辆目标能够实现,我们需要在顶层设计好了以后,加强调每个事业板块的协同性。”朱福寿说,这个协同包括整车平台、营销、网络、渠道等各个方面的协同等。

  据介绍,东风为此组建了技术研发能力、商品平台、动力总成、品牌梳理及网络渠道、新能源事业、海外事业、采购等7个协同小组,成立了协同工作推进办公室,以促进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在东风双飞燕品牌、大中华品牌、合资自主品牌等三条战线加快发展。

  第一条战线,是东风品牌的自主乘用车事业,目前包含东风风神、东风风行、东风风度和东风风光四个战场。

  第二条战线,是以东风裕隆为主体,发展大中华品牌乘用车。目前,多款产品已上市销售。

  第三条战线,是各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乘用车事业。这包括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等合资公司的自主品牌。

  协同首先在品牌梳理和网络渠道上展开。2013年4月,以“自豪向前”为口号,东风发布了由东风风神、东风风行、东风风度三个子品牌组成的大自主乘用车品牌,将其之前在市场上的竞争关系导向大协同关系,三者通过各自差异化的定位和布局,共同征战中级车市场。同时,根据各区域市场情况的不同,东风乘用车公司、郑州日产和东风柳汽在渠道上形成“1+N”的布局,在一些区域将乘用车渠道整合,同时销售东风风神、东风风行和东风风度等“风”字系列品牌车型。

  除了品牌梳理和网络渠道的协同之外,技术研发协同是另一个主要环节。东风公司技术中心主任方驰告诉记者,“十一五”期间,东风是各个板块以自己经营发展为重点而发展的,随着规模扩大,产品技术中会暴露一些薄弱的环节。“而东风作为一个集团,通过协同,要避免各个公司都建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一些公用的技术可以集中研究,对一些个性化的需求可以分散到不同的单位,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率。”

  大协同推动大发展。2013年,东风公司实现汽车销售353.49万辆,同比增长14.8%,超额完成年初制定的332万辆的销售目标。其中,自主品牌汽车销售实现127.1万辆,由行业第三提升至第二,同比增长13.4%,远高于行业平均增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