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剑“互联网+汽车”生态 跨界创新还有多远

作者:杜萍萍 来源:新华网
2015-12-22 11:55:06

论剑“互联网+汽车”生态 跨界创新还有多远

  

  观点3:汽车产业不会被颠覆 打破边界势在必行

  -付于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

  汽车产业对相关的产业有非常强的依赖性。互联网生态有一个核心价值观:打破边界。从全生态链来看,如果汽车产业没有产业融合,没有打破边界,没有跨界合作,就没有未来。

  但是,跨界合作谈何容易。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汽车产业还是我们重点管制的,比如企业的资质,产品的认证,都要通过国家来批准。更重要的,产业协同、跨界合作最大的障碍可能来自于现有的利益和产业格局现状。

  1987年世界诞生了第一辆汽车,到现在130年的历史,从传统汽车意义上来看,产业格局和利益格局相对固化。其他的产业,其他的企业,要想进入汽车是比较难的。

  现在,中国与国外对汽车产业的认识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比如电动车,就需要跟电化学产业的融合;轻量化就要跟冶金行业、碳纤维这样的行业合作;智能、网联就需要跟IT行业,互联网企业高度融合,所以,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互联网生态就得到了高度的契合。汽车产业是不会被颠覆的,但就个别企业而言,不拥抱未来,不跨界合作,不打破边界,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出局。

  观点4:五个维度理解产业层面的互联网造车

  -师建华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

  在互联网生态下的汽车产业发展,有以下五个维度可以分享:

  第一,所谓颠覆性。互联网带来的革命,已经发生在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远远突破了所谓技术、产品层面,已经延伸到了我们对生产体系的理解。比如为谁生产,生产什么,怎么生产,在哪里生产等等问题,可能都会引发一些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具有颠覆性的,一是体现在对价值链的重构,产生了很多新的价值增值领域;二是对行业竞争格局的重构。这种颠覆性变化可能会改写对原有汽车产业的认识。

  第二,所谓内生性。互联网革命带来的观念上的冲击,更多的体现在它已经嵌入了或者内生到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成为产业发展的自力量。从外部外生力量转变成内生发展的动力,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

  第三,所谓的衍生性。互联网+对汽车产业带来的所谓价值创造,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这样一个产业格局,已经不再是说传统汽车企业和新兴汽车企业怎么分蛋糕,而是大家如何在一个良好的、开放的、融合的产业生态环境下做大蛋糕,共享发展成果。

  第四,开放。

  第五,共享。从资源共享,除了研发资源和制造资源,到客户的资源,甚至到使用环节,对所有权的共享,对使用权的共享等。

  观点5:互联网汽车 回归一种朴实的生活状态

  -石耀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副部长

  走到今天,汽车行业自己也在进步,它自己的进步来自于消费者的要求,来自于自身行业的要求。互联网企业能不能颠覆呢?作为一个制造业的企业,在不同阶段都在吸收先进的技术,比如信息化、大数据等等。但它形成一种思维模式,这种固定思维模式可能很难打破这种思维的框架,突破不出去。互联网思维可能是另外一个角度看。汽车生产企业和互联网企业要深度的融合,互联交流,引入互相的思维。

  无论乐视还是其他造车企业,想造车要了解汽车企业的内涵,汽车企业也应该开放的心态,去迎接和拥抱互联网。可能在未来,就不存在单纯的互联网企业了,因为互联网已经融入到各个产业里来。

  比如现在倡导的互联网生态汽车,互联网生态对于汽车消费者来说,最简单、最朴素的一点是一种生活状态进入到车里面,你的车跟生活状态结合在一起,给你提供了很多方便。这样很可能纯的生产企业没了,互联网企业也变了,变成一个生态汽车企业。

  上一页123下一页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