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消失”的方大曾——冯雪松访谈录

来源:人民网-传媒频道
2015-12-24 14:29:05

追寻“消失”的方大曾——冯雪松访谈录

  

追寻“消失”的方大曾——冯雪松访谈录

  2015-09-23 《方大曾校园行-清华-现场照片》北京清华大学(摄影:孙楠)

  寻找小方,是一本开放的书,永远在路上

  ——没有双腿的丈量,解说词是没有温度的,没有实地的考查,镜头是空洞的。小方家境优越,他的朴素、敬业、怜悯让人感动。寻找和介绍的过程,是净化自己的过程。希望更多人加入寻找方大曾的队伍,这个队伍越大,影响力就越大,传递的正能量就越大。

  记 者:中国记协书记翟惠生说:“以史为镜,我们发现两代记者的故事追寻的是同一种精神。因为这种精神,使中国记者始终面向现实,不畏艰难困苦,记录世界,牢记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鼓与呼的责任。”在您看来,这种精神有哪些内涵?

  冯雪松:方大曾身上的朴素、敬业、怜悯的家国情怀最让人感动。同时代的很多人有相机,但是大都以拍风花雪月、美女月光、写意之类为主。他的视角对准普通大众与基层,给那些不相干的老百姓拍,拍门口的车夫、苦力,却舍不得给家里人拍。他妹妹说,我们不敢要求拍照,都怕碰钉子,哥哥跟门口的车夫熟极了,出来进去都打招呼,但是从来不坐洋车,到哪儿都骑自行车。父亲译学馆毕业,留过学,就职于外交部,母亲是一个开明的家庭主妇,家庭环境很好,他却从小觉悟很高。

  寻找和介绍方大曾的过程,也是净化自己的过程。方大曾在25岁失踪之前,是一个通透、阳光、率真的人,几乎没有瑕疵。他留下的都是正能量,这些正是年轻人需要的。我通过小方反观自己,用小方精神来指引自己。有人说,这么多年从历史堆里一点点找,多费劲!没有双腿的丈量,解说词是没有温度的,没有实地的考查,镜头是空洞的。与方大曾相互成就、相互促进。这其中由艰辛变成的的快乐和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

  原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看了书后说:“在学习继承新闻前辈优良传统的时候,我们常常想到的是忠诚、执着、敬业、奉献,以及优秀的新闻人应当是优秀的文化人,这些在雪松同志身上,欣喜地都看到了。”这样高度的评价,对我是一种鞭策,对年轻人,是一种启发。

  记 者:9月23号,“方大曾校园行” 公益计划第一站在清华大学启动,学生们踊跃参与,效果非常好,媒体也高度关注。从今年9月开始,计划到2017年7月卢沟桥事变80周年、方大曾诞辰105周年,两年间,您将走进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复旦大学、暨南大学等20所一流大学的新闻学院。你本人工作已很繁忙,放弃休息时间,走入高校,其实是给自己增加了很大的压力。选择这样做,想要实现什么效果?

  冯雪松:这个活动是公益的,目前已接到了多所大学的邀请,两年内基本安排满了,因为平时要做行政管理工作,所以时间和精力有限,有些学校没有安排进来,但是去学校讲之前,我都提前声明,免收讲课费。我想要让学校里的孩子们学习和继承方大曾的精神,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将来到社会上能有担当。范长江之子范苏苏先生,70多岁了,看完《方大曾:消失与重现》后,给我发来信息:“雪松老师,你花15年时间寻找方大曾的足迹,非常有现实意义。我们现在青年人没有理想没有信仰,整天追星,也不去了解过去,方大曾会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孤身一人奔波在战地的最前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支撑了他?你的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我会支持你继续寻找下去的事业,继承前辈的工作。”

  我希望通过校园行,让方大曾的热度不断持续,使他的精神深入人心。在每次结束讲座的时候,我都希望大家加入寻找方大曾的队伍,这个队伍越大,影响力就越大,传递的正能量就越大。在书的后记里,我说希望它是一本开放的书,虽然由我来执笔,但是它属于全社会,大家都可以共同补充、修正那些未知的部分。

  记者:《方大曾:消失与重现》一书的所有版税及收入,你为何分文不取?这么多年的寻访,都是你自己的工资支撑。

  冯雪松:留作基金,全部用于宣传推广方大曾,希望有一天设一个“小方奖”,奖励有新闻理想、专业素养、职业精神,为新闻事业奉献的年轻人。港澳记者曾问我,是哪家基金支持这么多年的寻访?我说是家庭基金。为此,我无怨无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