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瞰重庆的山城之子
重庆广电集团影视频道副总监 赵备
2015年9月13日,执行重庆大型城市风光航拍纪录片《鸟瞰新重庆》航拍任务的直升机在梁平县蟠龙镇扈槽村坠毁,重庆广电集团(总台)优秀导演宋昊恩同志不幸罹难,时年38岁。
宋昊恩3次参加《鸟瞰新重庆》的拍摄,担任总导演,为展示重庆城市新风貌,宣传重庆经济社会发展新成果作出了贡献。
如果说机长是航拍的引擎和翅膀,那总导演就是航拍的中枢和大脑。拍什么?如何拍?看似简单的两个问题,却是决定航拍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父亲的影响下,宋昊恩从小喜爱飞行、憧憬蓝天,除了丰富的拍摄知识和宝贵的实践经验,从父亲那里继承而来的,还有执着的事业心和刻苦的钻研精神。在航拍组里,宋昊恩以“爱学习”著称——专业的飞行知识、新兴的通航动态、前沿的航拍技术、顶级的摄影器材,他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俨然是行家里手;在宋昊恩的个人社交网站里,都是对相关讯息的转载、研讨。2015年,在航拍立项到执行的三个多月时间里,他利用业余时间,将近年来国内外上百部大大小小的航拍作品一一仔细观看,并做了厚厚的笔记;他在航拍地图上提前标注每一个拍摄点的经纬度,细心批注相应的拍摄计划。这些看似普通的文档,是他一次次挑灯夜战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对2015年《鸟瞰新重庆》的总体构思和具体创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丰厚的积淀,宋昊恩才敢于在技术上与作为资深航拍专家的父亲争锋,用自己的创新精神和斐然成绩获得了老人的肯定。这位“鸟瞰新重庆”的元老级人物曾欣慰地说道,“重庆广电新一代的航拍人已经在实践中探索出了新的思路,他们确实是当之无愧的青出于蓝!”
2015年的《鸟瞰新重庆》,启用了重庆航拍史上最先进的设备,有恰逢久违的“重庆蓝”。设备好,天气好,这让宋昊恩欣喜万分,也倍感压力和责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这一次设备更先进,为我们拍出以前只敢想而不敢拍的画面提供了可能。同时,我们的技术和理念也要跟上,唯有自己加强业务学习,在开拍前做好大量准备工作,才能拍摄出不一样的重庆之美。时隔4年,再一次拍摄,重庆又有了很多变化,而且这还是历年航拍天气最好的一年,不拍好,对不起重庆的家乡父老!”在宋昊恩精益求精、开拓创新的总体思路下,拍摄组追着腾空而起的飞机拍,随着疾驰而过的渝新欧列车拍,越过重庆的地标建筑90度垂直拍,用一系列高难度的拍摄手法立体生动地展现了山城的灵秀和壮美。
今年的航拍,宋昊恩给自己立下了一个听起来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标准:“拍摄绝不重复、绝不走回头路、绝对要拍出新重庆之美,就算是不可避免的重复拍摄重庆地标建筑,也要拍出不一样的角度,拍出新的构图、新的思路、新的创意、新的冲击!”寥寥数语,谈何容易。然而,整个航拍组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着既定的准则。为拍出“鸟瞰重庆”的宏伟大气之感,每一版都出现过的“大金鹰”再度入镜,但在宋昊恩的指挥下,拍摄组独辟蹊径,从一个前所未有的角度,带来一组震人心魄的镜头:葱茏叠翠的山林深处,随着直升机的盘旋攀升,气势雄浑的大金鹰从林中一跃而出!接着机身俯冲,镜头跃过金鹰头冠,蔚蓝色的天幕下,两江环抱、高楼林立的渝中半岛由远及近,跃然眼帘。壮观之余,不禁让人惊叹:重庆太美了!重庆非去不可!在2015年“鸟瞰新重庆”拍摄素材里,这样的创新镜头比比皆是,每当摄制组回看素材时,大家都忘却了拍摄的艰辛劳苦,欣然畅怀,沉浸在由衷的喜悦和感动之中。
航拍工作看似轻松有趣,实则非常艰苦。在航拍九龙坡区时,宋昊恩因细菌感染高烧达39度多,医生要求他住院3天,但他只休息了一天,就匆匆忙忙赶回组里继续工作,第三天就上机飞行。他曾感慨:“航拍比常规的节目制作辛苦得多,时间长、责任重、拼脑力,不仅仅是上去拍,还要想怎么拍,怎么拍出来好看。每天基本除了睡觉,就是在拍摄和思考怎么拍摄,完全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其他的事。” 他就是用这样对自己近乎严苛的要求,实践着对新闻事业的极致追求。
宋昊恩虽然已离我们而去,但他从未真的离开,他带着鹰击长空的梦想,带着对家乡的眷恋,永远翱翔在重庆的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