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未曾谋面的同行致敬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社编委 牛春颖
我本人是一名记者,工作性质又决定我时刻关注记者、经常采访记者,所以对于记者的酸甜苦辣有更多感同身受。
记得9月从网络上第一次看到蒋亚、宋昊恩两名记者因航拍而失去生命的消息时,心头一紧,虽然我们并未谋面,但因为是同行,自然有了更多的心痛,更残忍的是,宋昊恩的父亲当时就在地面上指挥,作为资深航拍人的他知道,儿子再也回不来了。后来,我从重庆电视台一篇纪念文章《永不折翅的雄鹰——致重庆广电航拍失事的两位兄弟蒋亚、宋昊恩》中了解了更多故事和细节,蒋亚和宋昊恩都是资深电视人,蒋亚18年来为观众奉献了众多精品电视节目,宋昊恩曾3次参加《鸟瞰新重庆》拍摄,并担任今年航拍的总导演。我记得文中用这样表达了失去两位电视精英的惋惜:雄鹰也有折翅的时候,折翅的鹰依然是雄鹰。他们正是优秀新闻工作者的代表!
航拍,是近年新兴的拍摄方式,许多电视节目尤其是纪录片都有航拍镜头。可以说,每名编导、摄像登上飞机那一刻都知道究竟有多危险。记得不久前采访英大传媒集团,他们制作了一部关于风光储能的环保片,也是采用了许多航拍镜头。我当时问他们,拍摄过程怎样?导演给我的答案就是:随时有坠落危险!所以影视中心主任只要在现场就抢着上三角翼:“我岁数大了,万一……也就这样了。”其实,即便不出意外,航拍也是很痛苦的事情,每次飞上去大概半个小时左右,下来的时候,手、脚都是冻僵的,脸都被风刮得麻木了。为了保证拍摄质量,还不能戴眼镜和手套。
也许有人说,这么危险,拍它干啥。我想这是只有新闻人才能真正知道答案的问题。许多时候,记者也知道这事很危险,但是面对一条好的新闻,记者总是把危险排在最后。所以,在战火纷飞的战场、在危险随时发生的灾区,记者的身影一直都在。根据国际新闻安全协会的数字,几乎每年都有几十名乃至百余名新闻工作者因公殉职。所以,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社会应当对这些真正跑在新闻一线、克服各种不利条件,乃至冒着生命危险做新闻的人,给予更多的关注。是的,人人都能制作一条新闻,但是经得起推敲、能在新闻史上留下一笔的新闻,一定是专业的新闻人所做,因为他们的敬业与专业无可取代。正因如此,我也想呼吁新闻单位更要关注记者的安危,从人身保险等方面为新闻工作者提供更多保障。
愿逝者安息,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