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建设:愿景与“障碍”
互联网大潮正对旅游业不断施加影响。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重庆已有32个区县旅游局建设了门户网站,80%以上的A级旅游景区建成了电子门票系统,90%的三星以上酒店配备了视频监控系统,90%4A以上景区于人流密集场所实现了WIFI信号覆盖,7个区县旅游局建立了自己的智慧旅游中央管理平台,4个区县旅游局开发了手机APP。
“十三五”开局之年,重庆旅游确定了包括“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在内的十五项重点工作。较为全面的政策描述,则来自去年3月重庆市政府发布的《重庆市智慧旅游实施方案》。
秉着政府主导、市场参与原则,《方案》对智慧旅游的顶层设计指向三个方面:旅游服务智慧化、旅游管理智慧化和旅游营销智慧化。
“把互联网技术运用到现代旅游的各个环节。我们非常支持,也积极引导区县开展智慧旅游建设,以进一步完善智慧旅游服务体系。从目前情况看,各区县热情高涨,也吸引了一大批优秀的市场主体参与到地方智慧旅游建设。尽管力度、成效不一,但总体趋势是好的。”重庆市旅游局副局长秦定波对新华网表示。
秦定波直言,从《方案》主要内容来看,无论是重庆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市-区县-企业三级指挥调度中心、旅游信息查询服务平台、行业监督管理系统等主导项目,还是各类政企合作引导性项目、落地区县的智慧旅游示范项目,都表明重庆的最终目标,是希望在服务、管理等核心环节,从全市层面实现统筹协调与资源整合,真正构建起科学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而这绝非短时间内便能轻松实现,需要多个层面的联动,任重道远。
以建设中的重庆旅游监控调度中心为例,其实质是,以智慧旅游云计算数据中心为基础,建立市旅游局、区县(自治县)旅游局(委)、旅游企业三级视频监控体系,实现视频、语音和数据的融合与双向传输,为日常管理提供完备的信息来源,并提供预警、调度、视频会议、远程培训、数据统计等功能。
事实上,除了主导项目推进程度,重庆“整合”信息的障碍是多方面的——数据源头来自区县,但其限制和分化客观存在。
“自然景观,比如南川金佛山,要把光纤覆盖到景区每个角落,那是相当困难的,目前也是不太现实的,但在重要节点就布局有电子系统,承担现场安保疏导、人流统计、森林防火等功能;而像永川乐和乐都这样的人文景观景区,由于范围较小,在处理这些问题就比较容易一些。”
建设这样的智慧旅游管理服务系统,大景区至少得花上几个亿。所在区县通常透过招商引资展开建设,并借助运营商力量实现部分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