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营销:透过“合力”塑造“拳头产品”
如果说在管理和服务中,重庆积极营造软硬件“生态”,那么在旅游营销层面,全新的传播思维,正在打破区县间持续多年“各自为阵”的状况。
浸淫旅游业逾20年,在重庆旅投集团副总经理徐健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便是长江三峡旅游的浮沉。
“上世纪90年代,长江三峡游客年接待量都保持在200-300万人次,那时候无论是涉外游轮、国内游轮,还是沿岸区县、景区景点,都是一派大好风光。就当时的信息开放程度和居民消费能力来看,可是相当了不起的。”他回忆。“然而20多年后,巫山县全年接待游客由200万下滑到40来万,丰都只有五六十万。长江三峡内外宾游船加起来一年也仅在150万人左右。”
究其原因,徐健分析说,“长江三峡”这一旅游产品固然有其特殊性,在大坝竣工之前,媒体大量“告别三峡”的炒作误导了不少游客,为了看“最后一眼”,人们蜂拥而至。然而库区形成之后,沿岸地方政府对三峡的宣传开始减弱,区县间割裂开来,各行其是,合力不再,“三峡”品牌影响力遭受重创,以致于近年重庆旅投集团在国内做营销推广时,有不少业者发问:三峡不是已经淹没了么?
“怎么会搞成这样?”徐健苦笑道。
进入互联网时代,旅游营销迎来了传播速度快、范围大、成本低、合作渠道宽的数重利好,但地方景区若依旧各自为阵,重庆的旅游产品营销推广难免陷入“换汤不换药”之囹圄。
徐健告诉新华网,作为整合重庆旅游资源要素的大型国有投融资平台,配合国家“互联网+”整体战略需求,适应现代旅游服务和营销规律,重庆旅投集团在转型过程中,一改以往依托旗下各景区、板块的自建门户网站、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线上相对独立的宣传营销,从去年开始,投资7000万元,组建了“仁义在线”线上平台,近期,又从华东地区引进一战略投资者进行合作,整合集团所有产品,景区、酒店、游客等资源,包装成若干产品辐射销售到全国,并同同程、携程等国内的大型销售平台进行有机嫁接,以推动集团所有的旅游产品进行线上销售,在未来打造成西部有影响力的线上销售平台。
“重庆本地游客,利用周末或节假日自驾出游到市内各景区景点已经形成常态,所谓‘说走就走’。”徐健说,“一个城市想造就最大影响力,靠的就是营销和品牌。比如奉节天坑地缝,单独可以算一个产品,而对外省游客来说,他们几乎不会单独冲着天坑地缝而来。在他们眼中,这仅仅是赴渝旅游的一个点。我们必须通过旅游舆情监控和数据分析,挖掘旅游热点和游客兴趣点,把若干产品串联成一条线,形成一个完整的产品,并构建出完整的产品体系,再透过互联网手段展开传播推广。”
“旅游营销最大的误区恰恰在于,不少地方都只注重推广品牌,而忽视产品的整合包装。看似百花齐放,实则孤掌难鸣。这也是重庆在远程市场缺少‘拳头产品’的根本原因。”
所以从今年开始,重庆旅投集团要求旗下子公司归口到集团线上平台,统一对产品进行销售、宣传与包装;开展走进百个社区,百万游客的“双百”活动,以扫描二维码和现场互动等形式宣传旗下产品;更加注重周边市场,选择半径1000公里以内的省市,每省市挑选1-2家总代理,并与全国性网络媒体、自媒体合作,借助其辐射能力,传播到相应地区和人群。
“智慧旅游”概念下的新型旅游营销,的确需要政府和重点企业的引领推动。据了解,重庆市今年提出,进一步完善全球旅游宣传推广体系,主动融入国家旅游局“一带一路”三年推广计划,推出“山水之都,美丽重庆”旅游宣传主题口号,开展“四季歌”旅游宣传;积极拓宽宣传渠道,充分借力旅游政务网、资讯网、英文网站宣传,进一步拓展政务微博、官方微信等新媒体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