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画家眼中的“年味儿”

作为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年过半百的杨信算得上是“老北京”,他一直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画老北京,追忆逐渐逝去的风土民情。在杨信看来,过年的民俗主要来自农耕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其中有些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民俗画家眼中的“年味儿”

来源:新华网 2019-02-07 13:15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一首忙年谣,道出了中国人对过年的期盼,也道出了过大年时的隆重与热烈。

春节,是中国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民俗学家认为,广义的春节是从进入腊月就开始了,大多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开始,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祭灶”最早是纪念发明用火熟食的先人,后来逐步演变为祭灶王爷,到了近代又形成了“糖瓜祭灶”的民间习俗。随着连绵不断的年前习俗,扫房子、推米黍、去吊肉、宰公鸡、把面发、蒸馒头、团圆守岁、接神、包饺子……隆重的拜年仪式逐步把过年气氛推向高潮。

这些过年的仪式和民俗被收录在商务印书馆日前出版的新书《年味儿》里。该书由京味儿民俗画家杨信创作,用95幅年俗画和95篇回忆性散文,勾勒出北京人过年的习俗,带领人们重温热闹的儿时记忆。

作为在胡同里长大的北京人,年过半百的杨信算得上是“老北京”,他一直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描画老北京,追忆逐渐逝去的风土民情。

杨信说:“过年的这些老习俗,我至今还在坚持着。年是我们中国人心中天大的事,每到过年火车票一票难求,谁都希望在过年的时候全家团聚。在我的创作中有很多细节,比如腊八这天喝粥舔碗的小孩,三十包饺子的时候拿着烟袋串门的邻居,初一迎祖先用盖帘贴上祖先的名字等等,希望用这些细节,唤起人们对于过年的珍贵记忆。”

什么是“年味儿”?杨信说:“过年,就要讲究有‘年味儿’。所谓‘年味儿’,是民俗,是老礼儿,也是满胡同里都可以闻到的家家户户准备过年炸吃食的油香味儿,孩子们放小鞭儿的烟火味儿……这些味道构成了独特而喜庆的‘年味儿’。”

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的演进,“年味儿”也在悄然变化中。当鞭炮声不再响起,仪式感逐渐减弱,用手机发祝福取代了面对面拜年,如何找回变淡的“年味儿”?

在杨信看来,过年的民俗主要来自农耕文化,随着城市化进程不可能一成不变,但其中有些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应该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个‘年’字儿,勾着多少中国人的魂儿啊!”杨信认为,近年来,那些淡出人们视野的“年俗”正在悄然回归,无论是影视作品、绘画作品,还是各大庙会,都层出不穷地上演着这些“非遗”大戏。“这些年俗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腊月到正月,短短的几十天里,集纳了中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这些文化遗产,应该及早地发现保存并且传播给下一代。”

 

(史竞男、张文)

【责任编辑:张锦】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