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一个馍,一份年味,一抹乡愁

”许久没有在老家过年的我,面对母亲千叮万嘱的传统拜年风俗,完全没有了头绪,看着形态各异的馍,一头雾水。在以农耕文明为传统的陕西关中地区,馍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用来宴请宾客,还被赋予形形色色祝福意味,被当作重要礼品相互馈赠。

记者手记:一个馍,一份年味,一抹乡愁

来源:新华社 2019-02-08 18:06
  • weixin
  • weibo
  • qqzone
分享到微信

“拿一对馄饨馍,上午去看你舅;再准备一对娃娃馍,去你姐家看你外甥时拿着。千万别搞错,不然坏了规矩!”许久没有在老家过年的我,面对母亲千叮万嘱的传统拜年风俗,完全没有了头绪,看着形态各异的馍,一头雾水。

在以农耕文明为传统的陕西关中地区,馍是春节不可或缺的角色,除了用来宴请宾客,还被赋予形形色色祝福意味,被当作重要礼品相互馈赠。

蒸馍是关中农村人家过年的大事。过了腊月二十三,各家就排好时间,亲戚、邻里的大姑娘小媳妇轮流去各家,互相帮忙揉面蒸馍。几十斤甚至上百斤的面团,伴随着叽叽喳喳的欢歌笑语,用不了多久就变成千姿百态的馍:中间夹着枣子、旁边捏着小花的叫献爷馍,用来祭祀祖先;有弧形花纹绕一圈的叫馄饨馍,晚辈给长辈送礼时用;捏着各种动物造型的叫娃娃馍,长辈给晚辈回礼时用;宴席上的重要角色则是小圆馍,谁家饭做得好不好,它是关键评判标准……

揉好的馍,放在笼屉里稍做醒发,架起大锅灶,将笼屉依次摞在锅上,炉膛里升起火焰后,“笼屉山”很快就会蒸腾出浓浓的麦香味直冲鼻腔。出锅的馍被点上红点以示喜庆,有的小孩忍不住,拿起一个掰开,夹上油泼辣子大快朵颐,如果不小心吃了大人有送礼安排的馍,则背后必然会传来一阵训斥声音。

除夕前蒸好的馍,正月初一后严格按照传统规矩使用,或祭祀,或送礼,或食用。可以说,馍承担了关中人过年期间传统礼仪纽带作用。尽管现在物质生活非常丰富,年礼各式各样,但家乡人拜年的礼兜里总有几个馍。

老人们常说:“馍到了,年就到了!”

上班十多年来,我几乎没在老家过过年,要么值班,要么游玩,要么补觉,每次春节长假结束后,必叹一句:“这个年过得好无聊!”

今年过年,我掉进了馍堆里,望着它,抓耳挠腮之余心却静了下来。春节,是镶嵌在每个中国人心头最浓重的乡愁。馍,就是年味,更是乡愁。

其实,每个人内心中都有自己的“馍”,不是吗?

收拾离乡行囊时,母亲塞了两个娃娃馍:“今年孙女没回来,你给娃带上。馍到了,年就到了!”

(刘阳)

【责任编辑:胡艺玮】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
C财经客户端 扫码下载
Chinadaily-cn 中文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