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融通”,让你领略亚洲艺术的和谐之美

展览分“东方写意”“美丽中国”“美人之美”三个部分,分别呈现了亚洲艺术充满诗意的写意之美,各亚洲国家艺术家描绘中国的人文和自然风景,以及中国艺术家表现亚洲其他国家的创作。

“大道融通”,让你领略亚洲艺术的和谐之美

来源:
2019-06-05 16:4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广袤的亚洲不仅滋养了世界上45亿的人口,

更孕育了古老的文明、

多样的文化和多彩的艺术。

作为亚洲文明对话会系列活动之一,

“亚洲文明联展(艺术展):

大道融通——亚洲艺术作品展”

共展出了来自亚洲(包含俄罗斯)

41个国家120位艺术家的130件作品,

以多个篇章勾画出亚洲文明的传播与互鉴。

展览分“东方写意”“美丽中国”“美人之美”三个部分,分别呈现了亚洲艺术充满诗意的写意之美,各亚洲国家艺术家描绘中国的人文和自然风景,以及中国艺术家表现亚洲其他国家的创作。

东方写意 亚洲之美

亚洲文明由于宗教和种族等问题的杂糅,似乎很难找到一种统一的调性,因此,一些冠以“亚洲”之名的展览往往很难跳出西方式的展览思维。展览的形态基本以装置、行为、影像为主,关涉的常常是种族、身份、性别等问题。但事实上,亚洲思想史上出现了以色列先知、释迦摩尼、老子、孔子等思想巨人,他们的思想尽管有差异,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都主张用心去感悟和关照这个世界,这种禅悟生命智慧的本能孕育了亚洲文化气质中的写意性。

本展览单元展出了各亚洲国家具有东方写意精神的艺术作品,意在展示亚洲艺术充满诗意的写意之美。其中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主要以荷花为题材,“荷”谐音“和”,寓意和平、祥和。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荷花的清丽之姿、高洁之美,更展示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博大的精神倾向和开放共荣的思想维度。

美丽中国 开放融通

漫步展厅,可以发现除了中国的水墨以及越南的漆画,亚洲国家的美术作品更多是以油画、水彩和版画的形式作为载体。尽管欧洲的造型艺术体系对亚洲艺术家有着深刻影响,但欧洲特别写实、讲究再现性造型的作品,在此次展览中非常少见。

《美术》杂志主编尚辉表示:“亚洲国家即使使用了油画、水彩、版画的绘画语言,仍然带着强烈的亚洲色彩。这种色彩有中国天人合一的老庄哲学,有印度的佛教和神秘主义,有伊斯兰文明那样带有装饰图形的承载。”他认为,亚洲文明孕育出来的视觉系统,是一种观念性的形象系统,它和欧洲再现性的主客观完全对立的艺术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正是因为这样的区别,我们可以看到亚洲艺术家在进行形象处理的时候都有一种共同的线条意识,有了线条意识也就有了笔性。线条和笔性构成了亚洲艺术家共同的规则。”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总结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一处理不同文化关系的十六字“箴言”,其意为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地欣赏别人创造的美,这样将各自之美和别人之美拼合在一起,就会实现理想中的大同美。此次展览也是这句话的完美诠释。

19世纪之前,很少有中国艺术家外出旅行写生,因此中国艺术家很少描绘中国以外的景物。19世纪末20世纪初,很多中国艺术家赴北美洲、日本和欧洲学习艺术,才出现了一系列描绘日本和欧美国家景物的艺术作品。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尤其是抗战时期,一些中国艺术家避难南洋,留下了一批旅行写生的作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中国艺术家有机会走出国门,进行文化交流与考察,创作了大量描绘外国风土人情的佳作。

“美人之美”部分共展出31位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描绘巴基斯坦、朝鲜、韩国、柬埔寨、马尔代夫等国家风土人文的作品31件。这些中国艺术家描绘国外作品的时间跨度有近一个世纪之久,其中很多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特色。但是,这些作品中都有一种欣赏的目光、无差别的目光,尊重与欣赏不同文化形式、语言、思想之美。

展品欣赏

《红莲》

吴冠中

《和平万年》

齐白石

《问道——孔子问道老子》

吴为山

《旅行者》

阿勒旺·阿巴斯·阿勒旺(伊拉克)

《我的祖国》

巴雅尔芒赖·米格玛尔(蒙古)

《鹿》

巴亚特·奥德·比亚姆巴林琴(蒙古)

《冬天的节日》

李斗植(韩国)

《巴米扬大佛》

穆罕默德·哈希姆·沙里克(阿富汗)

《黎明药师寺》

平山郁夫(日本)

《两种和谐的文化》

乔尼·拉姆蓝·维欧诺(印度尼西亚)

《老鼠的婚礼》

阮诗梅(越南)

《东-西》

缇可诺瓦·玛丽娜、缇可诺瓦·尼克雷(以色列)

《参观路上》

伊提基夫·拉哈特(吉尔吉斯斯坦)

《山西印象》

扎加尔·扎胡尔(印度)

  《戏鹭》

钟正川(马来西亚)

“今天我们面对的不再是共同文化身份的质疑,而是共同的社会问题,只有保持多样性并进行融合创新,才能寻找到新的可能。而首先就是对话的可能。亚洲的艺术家总是往纽约、伦敦去看,其实我们身边的这些邻居是最值得我们关注、交流、互鉴的,因为我们是一家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牛克诚说。(撰文:殷星/人民画报 图片来源:中国美术馆)

(殷星)

【责任编辑:黄河流】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